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关于沉浸式阅读,以及朴树自述

关于沉浸式阅读,以及朴树自述

眼看到了八月,毒辣的阳光肆虐了将近一个月的样子?去年此时坐在公司茶水间描写天气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像是昨天刚刚发生过,写的内容也还记忆犹新。

日子转眼便来到了此时此刻,毫不做作也奈何不得。同样的季节,同样的月份,同样的烈日当空。关于时间与对比一类的事情,不去想也还罢,但凡想到就会寻思“这当中究竟发生过什么”一类,接下来通常便会一片空白。会吗。

用力,便越发无力。来之,便不得不安之。

猜怎么着,刚刚分明还是一片酷暑的光景,突然间便下起了大雨。外面的树丛好像捡到了大便宜一样开心的摇摆着,路面也清澈了许多。

其实我压根就没打算念叨任何关于季节、天气、时光一类的鬼东西。或是说既然今天本就打算通篇念叨些有的没的,那就不要再念叨平时没少念叨的东西了好吗?

最近一直在读书

原本只想说说读书这件事。因为最近一直在读书。老朋友们怕是会想到之前的“村上接力”?不过状况不同。那时只是一本接一本的读着村上春树的任何随笔或游记一类,慢慢读光了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所有,便将接下来所读的任何闲书都纳入到了“接力”当中。既然是闲书,整体节奏也比较自然从容,无非是那样每日早晚一页页读着,好像一种生存方式。

最近则是专业书为主。很久没有这样酣畅淋漓的读设计书。

看了下自己的朋友圈,应是从7月18日开始 - 那天读掉了老包、Elya、小艾等等合著的《触人心弦 - 设计更优秀的iPhone应用》,然后简单评估了一下近来的状况,突然意识到进入沉浸式阅读状态的条件基本达成,便去亚马逊挑了约莫20本书回来(专业书与闲书对半开的样子)。接下来这十天当中,大致保持着一到两天完成一本的节奏。其中包括一些新购入的,例如:

《用户体验多面手》,The User Experience Team of One,作者 Leah Buley,新浪微博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及七印部落合译。小小的一本书,虽然看上去主要针对那些因为公司缺乏UX团队而不得不单打独斗的设计师而著,但内容本身还是实实在在的,图文并茂的归纳了很多常用UX设计方法及适用的场景,值得参考。

《涂鸦笔记》,The Sketchnote Handbook,作者 Mike Rohde,译者毛泡泡,严格来讲不算UX设计专业书,但很有趣,可以系统的了解一下所谓Sketchnote的绘制思路及方法,同时也可以锻炼怎样在极短的时间内分析内容、梳理信息架构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进行输出。只用来阅读的话不会超过两个小时,当然不做实践练习的话也会缺乏实际意义。

以及一些刷了三遍甚至四遍的老书,包括:

《点石成金 - 访客至上的Web和移动可用性设计》,Don't Make Me Think,第三版。完全不用花费唇舌去介绍的书。不知道现在还能否买到第二版,也没所谓,“落后于时代”十多年的案例不会让这本书的经典地位损失一点点,后面新增的移动方面的内容也很难再带来更多价值,大致这样,终归读来有种满足感,十多年前第一次读到时的那种开心依然在。

《用户体验要素》,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第二版。其实这些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书也没什么可念叨的感觉,读过了不妨找时间再读,结合自己在每个阶段中的工作状况进行反思;没读过就立刻去读 - 无非如此。

最近几天倒是有所放缓。因为拔了颗后槽牙而晕菜了一天。周末又会花些时间如此刻一般写些小结一类。

为什么要沉浸式阅读

首先,最近会有很多大部头的时间资源作保障。当然这是某种前置条件,而非原因。但若不交待清楚,也确实会令人疑惑,毕竟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当中怎样也难以确保一两天读一本书的速度。

持续的、沉浸式的阅读某一领域的书籍,同时保持发散性的思维,并记录笔记,一本本的进行下去,直到精疲力尽 - 对我个人而言,这是调整身心节奏,使自己进入最热状态的最为便捷、高效的方式

譬如一旦发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状态不佳,或思维迟钝、无力,或动机匮乏,一类,而接下来又会有较为紧迫的阶段性的变化需求,不容自己慢慢调整,必须在短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 - 这种情况下便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推动;即便客观上难以拥有充裕的时间资源,也要强行创造条件。

如果这样的状况发生在工作领域中,那么沉浸式阅读的对象自然是设计相关书籍。相关程度如何,具体的选择原则又是怎样的?基本没原则。看着顺眼、口碑不差的便买,而读过的旧书当中那些一眼看上去就会唤起开心记忆的便抽出来待读,大致如此 - 目标并非要得到什么,作为设计师,所需获取的东西更多需要在实际产品项目的设计过程当中获取;让自己保持专注的信息汲取状态,使思维与“产品设计”相关的概念进行高密度的互动,即便合上书,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满脑子只有这件事 - 这才是本质目的

此外,当然也不排斥更具实用性的收益。除非你日常接触的产品项目的多样性足以确保各方面的产品设计知识技能都能得到充分的磨练与发挥,否则我们在特定阶段当中所学、所思考、所吸收的东西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支离破碎、黯淡沉没。而短时间内持续性的读书可以帮我们高速重建知识体系,让那些遗失掉的被重新找回,让那些从未离去的更加清晰而坚实

有没觉得刚刚这句话像朴树的某句歌词。

“让不成熟的都快成长吧,让成熟了的都快开放吧。”

关于朴树自述

如前所述,这期间,闲书也是收了一些、读了少许的。非常喜欢的包括:

《鲍勃迪伦编年史》,Bob Dylan

《时光列车》,Patti Smith

《Lens·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以及 012,“我们是不是非要那么急迫不可”

毕竟是闲书,口味会比较个人化,固然希望各位当中有所同好,但也没必要一一展开详述。只是其中第12期《Lens·视觉》主推“朴树自述”,是自己难得喜爱的少数中国歌手之一,内容虽不多,却在很多词句当中有所共鸣,所以很想提及,哪怕仅是简单的做些摘引;同时也推荐给同样喜欢朴树的朋友,这样的MOOK捧在手里读着非常舒服,心里也会很静。

《我们是不是非要那么急迫不可》包含了一组向日常生活致敬的故事。它们关于我们与社会之间的不断磨损,关于人生经历带来的碾压和滋养。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里的困兽,也是英雄。

44 岁的朴树,说自己“越老越放”。为了新专辑的创作,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太“有目的性”,“人味儿少了”。自律之外,他想要一些自在,想要靠近内心时 “不由自主的一刹那”、“灵魂出窍的一刹那”。6篇自述,近60幅身边朋友拍摄的日常照片,近距离勾画出朴树这些年来真实的生活状态。

“我现在可能人味儿太少了......”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他给我的意见是:我应该多一些世俗的欢乐。我现在可能人味儿太少了。人是需要自律的,但像我现在过得这么没人味儿,也不对。

上午的时间 - 8点到12点,是特别美妙的,上午人是特别容易集中精力的。在我身边,我的朋友里面,他们好像都不知道什么是上午,其实上午是非常安静的,效率非常高

《平凡之路》交歌的那一晚,朴树和录音师从中午12点起,一气工作到第二天早晨7点。录音师已头晕眼花,最后说了一句:“小朴,拜托咱别改了,那个鼓放里头一般人根本听不出来。” 朴树听了很不满意:“'一般人听不出来',这话是录音师该说的?”

“我越来越easy,但还easy得不够吧”

做音乐让自己high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年轻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打动自己,随便弄点什么都感动得不得了,其实毫无价值

现在,我是开放的,是友好的。我慢慢越来越easy,但还easy得不够吧。

我一直在描述普通人的感情,我觉得我不是一个怪物。我喜欢美好的东西。我就觉得我太普通了。我觉得我是正常得一塌糊涂的人

“我还是对悲伤非常敏感”

我的心一直不是一个安定状态,一直在变化。起码没有一个我认为的方向,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走了很久,你才能看清楚你的路。活到这个岁数,我才慢慢确定一些东西

我时刻都会感到不安。就是有音乐的那些刹那,是让我安宁的。

问题不在变与不变。我小时候被很多概念带走,因为觉得那样很酷,很炫,但是经历多了,觉得那些概念并没有那么有趣,真正有价值的可能只是宁静,是离自己的心很近时不由自主的那一刹那

矛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一首非常悲伤的歌,但是我就想让一切听上去没心没肺,去隐藏那种情绪。

我还是对悲伤非常敏感,即使现在越来越觉得我喜欢明亮的,喜欢开放的,但那种悲伤还是在我心里的

但他又讨厌歌词的那种理性和逻辑。他觉得理性束缚人,他对一切束缚人的东西,都十分介意。

结束

即便生命在于折腾,如此盛夏之中这样一篇读书小结却辗转于三个咖啡厅才得以完成,效率之低也是令人发指。此刻于Maan Coffee慵懒的享受着破旧的皮沙发与空荡荡的二楼空间,除了勤奋的冷气与不知名的流行音乐,似乎什么声音都不再有。

下期见。

评论 (2)
一直以为寻找的目标是一种很宏大很耀眼的东西,经历了很多之后才明白原来目标是一种非常细小非常平静的东西。 有时候看不惯很多东西,觉得讨厌,对很多事物骂骂咧咧,虽然知道不能改变什么,但似乎这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可以让自己内心觉得舒服些。事后再回头去看,却发现没有什么意义。 没有情绪的时候也会去找一部电影,听一首歌,给自己制造一点情绪,让内心躁动起来。 后来慢慢的发现,真正能够让自己看清楚的时候,是在清晨,没有人,就看着窗外的车辆和行人,听着猫抓客厅沙发的声音,感受着自己的内心。这才是真实。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