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情境

锁屏小组件需要考虑情境信息的传达 »

偶有所感,起意起笔,望自知所言。

由 iOS 16 锁屏小组件想到。近来看到一些开发者的稿子或 TestFlight,或简约或精美,大都能将新系统新特性和自己的产品比较恰当的结合起来,给人带来不错的锁屏信息快速获取体验。

但其中往往有一些共通的小问题。见多了也便察觉到规律。即,开发者本人固然了解自己所设计与实现的锁屏小组件为何物,而站在用户的角度则未必。问题在于:无论是占据单格的进度或数字形式,还是双格的图表或文本形式,锁屏小组件非常容易令人混淆,甚至忘记其所属的 app 或功能。因为:

图文版 WWDC 设计分会:跨平台设计 (1) 平台选择 »

风扇的声音承载着夏天的味道。然而明明已是九月中旬,暴躁的阳光却依然一马平川地肆虐在大地上,将一切映照得如此刺眼。

过去一两周稍作休息,本周继续“图文版 WWDC 设计分会”,进入新的系列。

开始之前我们稍作回顾。目前已经完成的两个系列包括:“iOS 13 设计新特性”,涉及深色模式、SF Symbols、卡片面板及情境菜单等话题,错过的朋友不妨回看,毕竟新系统将会在近两日正式推送。在“基础设计原理”当中,演讲人通过一场夏威夷之旅带领我们了解了一系列重要的设计原理,包括一致性、可供性、心智模型、渐进呈现等等,深入浅出,老少咸宜,强烈推荐。

不知道,看情况 »

怕是入冬前最后一个温暖的周末?下午四点不到,已经眼见着阳光开始暗淡下来,那团柔和的光亮向着西边的天际线渐渐沉去,挂在床头的麻叶头巾与美国国旗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有些乖巧。

在一个天气仿佛文科班姑娘难以名状与揣摩的心绪一样的城市里,冬天从不会如此可爱,周末却很久没有如此安宁闲散,我甚至睡了午觉,并梦见在练鼓,将一首节奏机械的舞曲改编成了Dave Grohl风格,醒来之后依旧心潮澎湃。

太多是真的,太多是假的。记忆是真的,记忆是假的。亦真亦假的现实的气息就这样一周一周的通过一些弱不禁风的文字做着标记。我就是在做这件事。

VR休耕一周。回归传统UX话题。

下面进入译文。译文。译文。

UXer们很喜欢讨论,而且总会因为某些话题而最终升级为争论。在同行们碰面的时候,试着抛出这些问题:

  • Material Design(或“扁平化设计”等等)好还是不好?
  • 哪款原型工具最好?
  • 我是不是不应该在界面里使用轮播(或“汉堡包菜单”等等)?

多数人会侃侃而谈,你能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形形色色的似乎都有道理。

但很少有人会说:“不知道,看情况。”

设计师应该了解的Beacon基础知识 - 交互体验解析 »

上周四和小伙伴们去了辰山植物园。然后预订今天和老小伙伴们再次去辰山植物园。然后因为刮风下雨没去成。没了野餐,没了蛋糕,没了小春游。一切讨厌的事情全都怪天气不好。

周末伴随着坏天气很快就要过去的样子这让我觉得很没劲,根本就是任何事情都没什么心情做,站也没建书也没看琴也没弹,完全没有建设性!...话说博客也是正事,继续上周关于Beacon基础知识的话题,开拓开拓视野呗。下面进入译文。

OK,我们已经了解了Beacon是什么,很棒。接下来的问题是,作为设计师,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能在这种技术平台上打造怎样的交互体验?

我和我的搭档Nick Urban决定把这个问题拆解,将Beacon涉及到的交互模式进行分割,以一种清晰的、尽可能非技术化的方式把其中的每个方面都搞清楚。

在正确的情境中向用户获取iOS权限 »

仔细想想,上周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也无从念叨;这不是最好的状态么?周五和老小伙伴们碰头聚会,吃香喝辣,谈天论地,确是痛快。

说到吃,昨天剪好头发在家门口小店买了炸鸡排,这是一直以来的习惯。自从小理发馆换了老板,体验便一次不如一次;自从炸鸡店换了老板,鸡排便越来越难吃;又想到从前常叫的外卖譬如拉面馆的炒面啊大盘鸡啊还有西北馆的各种风味小吃或是每到夏天都会犯瘾的烧烤,全都不好吃起来。

才一两年的时间,好的都变得不好了,这事儿让我想起《基地》,丹莫茨尔撺掇谢顿研究心理史学时反复强调的衰败衰败...我不觉得自己在生活的细节里过分敏感,感觉正在变坏的,确是在变坏;真讨厌。

话说今天这篇文章,最近几日看到到处在转另外一版译文,相对浓缩一些,也挺好看的;我学我的,我做我的。文中阐述的思路和具体方法,值得各位设计伙思考与参考;“术”未必对所有的产品都适用,但“道”确是皆通一理。下面进入译文。

Cluster是我设计过的第一个iOS原生应用,整个历程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在过去的Web设计当中不曾考虑过的东西。在Web世界中,你通常只需要创建页面让用户浏览或使用,而在iOS上,除了引导用户下载并使用你的应用以外,你时常需要向他们索取各方面的权限,例如获取地理位置,或是访问通讯录、相机、照片等等。

在设计Cluster的过程中,我们在很多细微却充满变数的交互环节里花了不少心思,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及信任感;其中“怎样向用户索取权限”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情境,一切在于情境 »

上周买了辆新自行车,轻轻的快快的,每天趁有太阳的时候出去骑一骑,心情舒畅;只是外面太脏了,路上灰灰的,所以今天又买了口罩。话说口罩前面做个拉链就好了,拉开就可以抽烟,不需要摘下来。

待业假期过半,还剩一周,该看的书还没看完,倒是把Quake4又通关了一遍...难得玩玩游戏,也就原谅自己了...其余很多时间又被Slam Dunk的动画片占据了(现在就在看)...其实从来都不太喜欢动画版,太拖沓;96、97年那时花了蛮多零花钱到处搜刮终于攒齐了一整套书,当时的引进版叫做《篮球飞人》诶;后来被叫做灌篮高手了,矫情。记得买的第一本就是三井回来砸馆子那集,激动啊,看着那么多人一起打架...

那,不说闲话了,趁天气好,进入本周正文时间。下面开始译文。

不久的将来,我们设计的每一样东西都会与情境有关。

如今,广告商比Web/App设计师们更明白一件事:情境。广告商必须对情境敏感,才能知道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展示广告。他们有人专门负责判断在何时何地展示内容,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没有情境,广告就没有任何价值:在关于石油泄漏的纪录片当中插播油气公司的广告,或是在关于PETA(善待动物组织)的故事中播放培根广告,这些都是浪费广告预算的典型例子。

移动应用可用性测试的实践经验总结 »

印象里,似乎最近地震的消息蛮多的,世界各地;前面一周的天气也是大起大落的赶脚,很热接下去又很冷。

我很高兴自己接下来可以投入一个绝对以移动产品为主的工作当中了,终于。这事儿可是真心盼了好久,却始终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那么,在这里感谢所有有意无意帮助我走进这个阶段的人吧,无论你们是否可以看到。对我来说,每年的春天总会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发生些能够让自己记住很久的事情,今年在工作上的进化算是不错的一笔。

不多念叨了,进入本周译文。我个人觉得很受益的一篇文章,作者总结了自己过去几年中在移动产品可用性测试的工作里获取的一些实践经验,或是说小贴士小方法,值得借鉴。走起。

这里进入译文。如果你不大熟悉移动应用的可用性测试,没关系,这事儿没你想象的那么困难;不过移动应用与传统网站产品在可用性测试方面确实有一些关键的区别需要我们注意。

过去的几年当中,我(英文原文作者)为不少移动产品做过测试,从戒烟应用到移动版的车辆保险网站,其中既包括在实验室使用复杂设备进行的测试,也包括在各种实境化的条件下进行的非正式测试。在本文中,我将为各位分享一些经验心得,希望能帮诸位在实际工作中节约时间,提升效率。

关于移动应用的上下文情境 »

印象里每逢春天便会生病的样子,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10年前非典期间相当给力的高烧与咳嗽,如今恰逢H7N9,又开始疑似起来。就这样我还有心思跟这打字呢?

在很难受的时候,却开开心心的把石康的《晃晃悠悠》又读了一遍,顺便又想到并怀念了一通自己的大学岁月。上次看还是高中的时候呢,十二、三年之后再读起来,确实是另外一番感受。说正经的吧,本周小译文一篇在下面,属于闲来无事可以瞧两眼琢磨琢磨的那种,走着呗。

这里进入译文。要打造终极完美的体验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用户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产品,其中涉及到的因素有方方面面,包括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品味、目标动机等等。

虽然这些因素使得我们难以精确的了解不同的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体验,不过,对移动应用上下文情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梳理,以便尽可能全面深入的了解用户,有针对性的打造产品的体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