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For Web - 访谈 http://www.beforweb.com/taxonomy/term/193 en 我怎样看996 http://www.beforweb.com/node/1038 <div class="field field-name-field-article-thumb field-type-image field-label-hidden"><div class="field-items"><div class="field-item even"><img typeof="foaf:Image" src="http://www.beforweb.com/sites/default/files/article-thumbs/icon-n-logo-comment-mistake-error-user-experience-design-ui-interface-product.png" width="70" height="70" /></div></div></div><div id="comment-wrapper"></div><div class="field field-name-body field-type-text-with-summary field-label-hidden"><div class="field-items"><div class="field-item even" property="content:encoded"><div class="entry-intro"> <p>本文节选于优设网发起的访谈,&ldquo;<a href="https://www.uisdc.com/996-designer" target="_blank">设计师如何才能摆脱996?来看高手的经验!</a>&rdquo;,我有幸与罗子雄、大熊、做设计的面条三位老师共同参与了问答讨论。</p> <p>以下是我个人的部分,仅代表个人看法。</p> </div> <!--break--><h3> 你是否有过996的经历,具体聊聊</h3> <p>有,现在便是。不过并非长期政策,目前看来仅需两三个月,项目攻坚性质。</p> <p>对于这类非典型的、非持续性的996状况,我个人表示理解,并且认为无需大书特书。对于创业性质的互联网公司,阶段性的、短期的饱和式作战在所难免,只要公司做好相应的说明工作,在员工关怀等政策上调整到位,大体便不会超出劳资双方的接受范围。</p> <p>更多要聊的大约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期996制度。</p> <h3> 对于996,你的看法是什么</h3> <ol> <li> 我支持任何人基于对个人目标与价值实现的诉求,在充分权衡潜在风险与代价的前提下,从发展个人事业的角度自主实施任何超常规的劳动机制。我也支持劳资双方基于对目标、利益、回报、劳动保障的高度一致认知,面向有绝对超额劳动必要的项目或战略行动,而实施的非强迫性的996或任何超常规的劳动机制。这些机制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ldquo;奋斗&rdquo;。</li> <li> 我反对以上两种情况以外的996或任何超常规的劳动机制。那些机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ldquo;违法&rdquo;。</li> <li> 然而,仅站在个人立场,我并不真的支持、反对或care现有劳资关系框架内的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劳动机制。</li> </ol> <h4> 为什么支持</h4> <p>我用全职工作以外的时间打理个人博客与公众号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设计书籍也完整地翻译了三本,期间着实牺牲了无数的夜晚与周末时间,在绝大多数人休息和娱乐的时光里埋头在这些副业工作当中,强度远超996。去年在自由职业状态下翻译《设计体系》一书的两个月里,达到10127;而在有着全职工作的状态下,譬如近两三个月,正如之前发布的那篇&ldquo;<a href="http://beforweb.com/node/1034" target="_blank">如何在工作与健康之间寻求平衡</a>&rdquo;所说,情况一度摧枯拉朽到&ldquo;晚间10:00结束公司工作,夜间1:30结束个人工作&rdquo;的状态。</p> <p>这些全部是自主选择。</p> <p>这些年间,当我渐渐开始收获到一些认可与回报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但背后的付出和代价也只有自己以及曾经陪伴在身边的人才知道。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是一种有价值的痛并快乐的状态,是一种正向的、有益于个人甚至是行业进步的积极状态 - 前提是充分的自觉自愿自主。</p> <p>个人事业如此,企业全职工作亦然,只要你找到足够合理的契合点,让自己的目标、价值,与组织的目标、价值充分重合,彼此互为推动,&ldquo;劳苦&rdquo;也就自然而然的升华成了&ldquo;奋斗&rdquo; - 前提仍是充分的自觉自愿自主,且确实有着相应的回报及劳动保障。</p> <p>因此,我支持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任何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自愿自主地全情投入于某个你在理性权衡与判断之后所认定的事业当中。这个&ldquo;事业&rdquo;或许完全属于你自己,或是虽属于公司团队但与你所追求的目标或利益高度重合;一旦找到这样的事业,发现了充分燃烧自己的动机,人着实会进入某种高度聚焦、高度兴奋的状态,充盈着价值输出的快感。</p> <p>但无论个人事业还是全职工作,你在为了巨大的潜在回报而奋斗的同时,也极有可能为此付出更为高昂的代价,每个人都有权利有义务对此保持知情并进行充分的权衡。</p> <h4> 为什么反对</h4> <p>然而,没有任何人,有任何权利,要求任何人,必须对你(们)的事业拥有如此高度的价值认同并进行超负荷的劳动力付出。</p> <p>同时,没有任何人,有任何义务,接受任何人,要求你(们)进行的任何超出法律范围之外的、依靠&ldquo;价值认同&rdquo;&ldquo;使命&rdquo;等说辞作为诱导的超负荷的劳动力付出。</p> <p>如果劳资双方并没有就目标、利益、回报、劳动保障等达成高度一致,并且超负荷的工作事务本身并非特殊状况下的可以达成彼此理解的绝对需求,而仅是出于&ldquo;制度&rdquo;&ldquo;政策&rdquo;&ldquo;管理风格&rdquo;而进行长期的强制实施,那么这就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无论那些拥有强大音量的发声者的说辞有多么的华丽。</p> <p>企业主音量强大的资本便是资本本身。但再强大的资本也无法为超出劳动合同以外的强制性的长期996政策带来哪怕一毛钱的合法性。</p> <p>企业主站在自己的角度与立场所抱持的目标与动机,无论多么正向、积极、远大、励志,也无法为超出雇佣协议以外的强制性的恶性劳动机制带来哪怕一毛钱的合法性。</p> <p>缺乏关于&ldquo;奋斗&rdquo;的高度一致性的认知,缺乏相应的回馈与保障手段,仅出于资本强权而强制执行,那么这件事本质上就是违背人类文明的进化规律,反动于人类劳动力保障优化的历史轨迹的。就这么简单。</p> <h4> 为什么我不care</h4> <p>然而实际上我并不care。单就劳资关系层面的矛盾而言,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关注的焦点都无法超脱&ldquo;雇佣与被雇佣&rdquo;这个关系层面及其必然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我相信,只有趟出自己的路,超越这些是是非非,才是你我这般普通人真正意义上的生路。</p> <p>为了以后不996,现在应该做哪些准备</p> <p>我所相信的,也包含在我从个人角度可以给到的建议当中。大体分为三点:</p> <p>第一,如果你现在身处长期的、恶性的996制度当中,而现实生活使你无法摆脱对于资本的依赖(我猜会关注这个话题的朋友们多数是这样的角色,否则所谓的矛盾便站不住脚),抱歉我会建议你首先尽可能去寻找个人与公司团队的利益契合点,无论是长远目标、价值实现还是现实收益,去找到至少一个将自己与组织黏合起来的理由,将价值绑定在一起,去同时做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owner;你不会做的更轻松,但你心里会好过些,局面也会存在开阔起来的可能性。如果这一点难以实现,我无非只能建议你去寻找在各方面更为平衡的职位机会。</p> <p>第二,无论你是否身处长期的、恶性的996制度当中,我都建议你借此全民讨论工作制度合理性的时机,面对内心,真实而充分地考量当前的工作状况及个人发展目标,与健康、生活质量之间的权重关系,然后为自己设定一个最符合个人特质的平衡目标。如果需要,则将自己的工作状态渐进式地向这个平衡目标去做调整和改变。如我在&ldquo;如何在工作与健康之间寻求平衡&rdquo;当中所说:</p> <blockquote><p>近来在经历了摧枯拉朽的全职+个人工作状态而导致健康出现一系列问题之后,我决意,从此再不放任健康状态被任何工作、个人事业或其他事务所摧毁,不允许任何事务拥有比健康的身体状态更高的优先级,如果出现,则降权或规避。</p> </blockquote> <p>第三,如果你可以逐渐实现第二点当中的平衡目标,我会进一步建议你,逐渐将&ldquo;个人事业&rdquo;这个因素加入到权衡体系当中,在不摧毁健康状况与家庭质量的基础之上,尽自己的一切所能,运用自己的一切能力,付出自己的一切点滴时光,去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开拓一点点可能性。从一点点开始,去尝试,去验证,去校正,去扩大规模,坚持下去。我无法担保你最终一定会摆脱企业劳资关系的束缚,但我确定如果你坚持做下去,那么开拓出自己道路的可能性就会比不做要大很多。如果你找到了一定的方法和模式,即便短期内无法实现明显的现实回报,即便你要等到四十岁,四十五岁才能实现&ldquo;自由&rdquo;,实现&ldquo;出圈&rdquo;,但如果现在什么也不去做,便一辈子都没可能趟出自己的路,无法彻底远离这些是是非非。道理也挺简单的。</p> <p>这么说来或许缺乏热情和使命感,但我确实不那么关心能否通过全民声讨来摧毁996或任何其他不合理的制度,只要你仍然在这个层面,就永远需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所在意的只是自己如何才能不再受这个层面的束缚而已。但话说回来,如果每一个人都以此为目标,去实现个人能力与价值的最大化,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足够的能力去脱离这些框架,那么所有这些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强权现实,是否会慢慢地自行瓦解呢。我不确定,但我猜会。</p> <p><img alt="" src="/sites/default/files/images/s/Banner-PS-BFW-3x.pn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116px;border:none;" /></p> </div></div></div><ul class="field_categories"><li class="product taxonomy-term-reference-0"><a href="/product"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产品</a></li><li class="design taxonomy-term-reference-1"><a href="/design"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设计</a></li></ul><ul class="field_article_categories"><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0"><a href="/point"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观点</a></li></ul><ul class="field_tags"><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0"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281"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996</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1"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193"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访谈</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2"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282"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副业</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3"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40"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创业</a></li></ul> Mon, 22 Apr 2019 10:24:51 +0000 C7210 1038 at http://www.beforweb.com http://www.beforweb.com/node/1038#comments 研究用户行为,而非看法 http://www.beforweb.com/node/1019 <div class="field field-name-field-article-thumb field-type-image field-label-hidden"><div class="field-items"><div class="field-item even"><img typeof="foaf:Image" src="http://www.beforweb.com/sites/default/files/article-thumbs/icon-n-logo-comment-mistake-error-user-experience-design-ui-interface-product.png" width="70" height="70" /></div></div></div><div id="comment-wrapper"></div><div class="field field-name-body field-type-text-with-summary field-label-hidden"><div class="field-items"><div class="field-item even" property="content:encoded"><div class="entry-intro"> <p>编者按:各位开工大吉,不知有没利是拿?春节假期很快就过去了,最温暖开心的是过年本身,还是年前最后一两天那样轻松安心告诉自己&ldquo;一年的辛苦结束了&rdquo;的氛围呢?我似乎更怀念后者。</p> <p>新年伊始,一篇有点意思的译文,来自合作作者 Qmy,一位&ldquo;渴望快速成长的好奇产品宝宝&rdquo;。自从年初开始招募合作作者,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业内朋友;以文章为媒介互通有无,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沟通体验。招募长期开放,有意愿尝试的朋友也可以<a href="http://beforweb.com/node/1009" target="_blank">通过招募启事了解详情</a>;感谢,祝新年大吉~ - 编者人格的 C7210</p> </div> <!--break--><h3> 研究用户行为,而非看法</h3> <p><img alt="" src="/sites/default/files/images/201902/%E5%A4%A7%E5%B0%81%E9%9D%A2.pn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300px;" /></p> <p>通常人们会说,&ldquo;去和你的潜在用户聊聊,看看他们想要什么,然后就给他们什么&rdquo;。于是我这么做了,但一切似乎并没有预想得那么顺利。</p> <p>几年前,我做了一个名为&ldquo;Spotnight&rdquo;的 App,它可以告诉你晚上去哪里玩。这个主意是我和一帮朋友在酒吧讨论接下来该去哪的时候想出来的。</p> <p>&ldquo;很棒啊&rdquo;,有人听了我的想法之后说,&ldquo;如果真有这样一个 App ,能列出晚上所有好玩的地方,并能让你知道你的朋友都去了哪里。&rdquo;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而我似乎也找到了创业方向。</p> <h4> 走出房间,去做调研</h4> <p>那是 2012 年,我还住在里约热内卢,身边有很多潜在用户。我找了些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们去做访谈。当时的状况通常是这样的:</p> <blockquote><p>Q:&ldquo;你会不会经常因为资讯短缺而错过很多美好的夜晚?&rdquo;<br /> A:&ldquo;是的,时常如此。&rdquo;<br /> Q:&ldquo;如果有一个 App 能告知你所有的聚会信息,以及你的朋友都去了哪里,你觉得这个 App 怎么样?&rdquo;<br /> A:&ldquo;听起来很棒!&rdquo;<br /> Q:&ldquo;你会经常使用这样的 App 吗?&rdquo;<br /> A:&ldquo;当然!事实上我现在就需要这个 App 来帮我决定这周末去哪儿,我到现在都没有任何计划。在哪里可以注册获取到这个 App?&rdquo;</p> </blockquote> <p>看起来,这个 App 会很有市场。于是我没日没夜地工作,就想赶紧把它做出来。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斗(好吧,可能是六个月),Spotnight 在 App Store 上线了。我的朋友们都很激动,纷纷下载并开始使用。</p> <h4> 事实检验</h4> <p>等一下,似乎有状况。</p> <p>数据是不是出了问题?为什么使用这个 App 的人比我想象中少很多?最令我想不通的是,那些之前说会经常使用这个 App 的人根本没有真的在用!</p> <p>我联系了一些早期的用户,想要弄明白其中的缘由。几乎每一次,我都能听到相似的理由:&ldquo;我还没来得及用。它看起来挺好的,我过几天就会用它的。&rdquo;</p> <p>他们在说谎吗?或是另有隐情?</p> <h4> The Mom Test</h4> <p>我发现了一个叫作 &ldquo;The Mom Test&rdquo; 的工具,其设计者是 Rob Fitzpatrick。在这个工具的帮助下,我发现真的不应该责怪我的朋友们;他们没有错,是我问错了问题。</p> <p>The Mom Test 假设每个人都不是故意要骗你,他们只是各有各的原因。而在所有这些人当中,欺骗你次数最多的是你妈妈,因为她爱你,时常要照顾你的情绪。</p> <p>为了通过 The Mom Test ,你需要问那些连你妈妈都无法欺骗你的问题。设计者 Rob 建议:</p> <ul> <li> 多和用户讨论他们的生活,而不是你的想法。</li> <li> 多询问过去发生的具体事件,而不是他们对于未来的宽泛看法。</li> <li> 少说,多听。</li> </ul> <p>这么一看,我曾问过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宽泛的陈述、假设以及看法上,而没有聚焦在明确的事件当中。事实证明,要对人们未来的行为进行预测,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他们过去的行为,而不是询问他们对于未来的看法。</p> <h4> 宽泛性的问题不大好</h4> <ul> <li> 你多久一次&hellip;&hellip;?</li> <li> 一般而言,你会 &hellip;&hellip;?</li> <li> 一周大概有几次&hellip;&hellip;?</li> </ul> <p>类似这样的问题基本都是不靠谱的。举个例子,你如果问一个人他一周去几次健身房,他可能会说:&ldquo;一周两次&rdquo;。但是如果你换种方式问这个人上次去健身房是什么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他最近一个月都没有去过。</p> <p>试着让宽泛性的问题更具指向性,与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关联,你将能得到更可靠的答案。</p> <h4> 询问观点就更糟了</h4> <p>以 &ldquo;你认为&hellip;&rdquo; 开头的问题,会让你得到对方的观点,而非事实。通常,观点听上去都很像事实,然而它们并不是 - 这使得&ldquo;观点&rdquo;这种东西变得相当危险。一旦涉及到商业和产品领域,情况就更遭了,即使经验丰富的专家也会时常将它们搞混。不妨去问问天使投资人、连续创业者或是产品经理,他们会告诉你基于&ldquo;观点&rdquo;进行创业的成功几率有多低。</p> <p>我建议彻底忽略掉&ldquo;观点&rdquo;。在做产品决策时,务必坚守&ldquo;事实&rdquo;。</p> <h4> 假设性的问题是最糟糕的</h4> <p>所有的坏问题当中,最为糟糕的就是我们在验证想法时本能一般地问道&ldquo;你会...吗?&rdquo;之类。</p> <p>人们并不善于预测自己未来的行为。对比一下每年的新年愿望以及最终的完成状况,你就会明白。</p> <p>假设的本质仅是猜测而已。基于猜测去打造产品及整个业务是非常不靠谱的。</p> <h4> 要多了解过去的行为</h4> <p>用户访谈的重点在于收集他们过去的行为事实,而不是他们对于你的主意的看法。我弃用了最初的那些访谈问题,开始重新来过;不再询问宽泛的、假设性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p> <blockquote><p>&ldquo;你能跟我讲一下你最近一次「参与某个活动」的经历吗?&rdquo;</p> </blockquote> <p>对于我的产品而言,我想要了解人们最近一次和朋友出去的场景。我想要发现人们为什么出去,深层的动机是什么,出去之后他们都做了些什么。我开始找寻人们使用或者不使用我的产品的真正原因。</p> <ul> <li> 是什么触发了你的决策?</li> <li> 你希望实现怎样的目标?</li> <li> 活动在何时进行?</li> <li> 你当时在什么地方?</li> <li> 有谁和你在一起?</li> <li> 你们具体进行了哪些活动?</li> <li> 之后又发生了什么?</li> </ul> <p>在每个阶段,我都保持着好奇,通过询问尽可能多的问题来加深我的理解。</p> <ul> <li> 这件事为什么很重要?</li> <li> 状况是否会令你沮丧?</li> <li> 再跟我多讲讲这个?</li> <li> 是什么让你产生了这种想法?</li> <li> 你能否帮助我进一步了解你当时的想法?</li> <li> 你还考虑过哪些其他的方法吗?</li> <li> 还有什么要说的吗?</li> </ul> <p>如此询问了 5-6 个人之后,我就有了新的想法。比如我发现,当一帮人在一起的时候,&ldquo;晚上去哪里玩&rdquo;就会成为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我们都经历过这种状况:有个人提了个建议,大家都接受了,但最后一点儿都不好玩。</p> <p>这个发现为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群体思维过程大多会忽略外部影响,而倾向于根据群体已有的经验进行决策。我的产品就是那个&ldquo;外部影响&rdquo;,所以当很多人聚在一起时,就不太可能去用。难怪人们没有他们自己所期待的那样频繁使用。</p> <h4> 结语</h4> <p>最后,我将 Spotnight 进行了转型。回想起来,我本无需花费时间把产品打造出来去验证它的价值;我只需要在一开始问一些正确的问题,关注潜在用户的实际行为,而非他们的观点表达,便可以省去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投入。</p> <p>避免询问宽泛性的、假设性的问题及个人观点,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我们会本能一般地想要知道潜在用户是否喜欢我们的想法,他们是否会去用我们的产品。但请记住,无论用户的答案是什么,无论用户对这个想法有多感兴趣,都不代表我们可以轻易相信他们的话,即便他们的回答是真诚的。</p> <ul> <li> <span style="color:#d3d3d3;"><span style="font-size:11px;">英文原文:https://medium.dave-bailey.com/what-you-shouldnt-ask-your-customers-a208c5dbab75</span></span></li> <li> <span style="color:#d3d3d3;"><span style="font-size:11px;">原文作者:Dave Bailey</span></span></li> <li> <span style="color:#d3d3d3;"><span style="font-size:11px;">译者:Qmy(Beforweb 合作作者)</span></span></li> <li> <span style="color:#d3d3d3;"><span style="font-size:11px;">编者:C7210</span></span></li> </ul> <p><span style="color:#d3d3d3;"><span style="font-size:11px;"><img alt="" src="/sites/default/files/images/s/Banner-PS-BFW-3x.pn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154px;border:none;" /></span></span></p> </div></div></div><ul class="field_categories"><li class="product taxonomy-term-reference-0"><a href="/product"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产品</a></li><li class="design taxonomy-term-reference-1"><a href="/design"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设计</a></li></ul><ul class="field_article_categories"><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0"><a href="/study"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学习</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1"><a href="/point"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观点</a></li></ul><ul class="field_tags"><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0"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200"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产品设计</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1"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36"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交互设计</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2"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54"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用户研究</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3"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193"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访谈</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4"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16"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原创翻译</a></li></ul> Mon, 11 Feb 2019 16:10:18 +0000 C7210 1019 at http://www.beforweb.com http://www.beforweb.com/node/1019#comments ⌈随笔⌋ 被产品征服到佛系的用户 http://www.beforweb.com/node/1015 <div class="field field-name-field-article-thumb field-type-image field-label-hidden"><div class="field-items"><div class="field-item even"><img typeof="foaf:Image" src="http://www.beforweb.com/sites/default/files/article-thumbs/icon-s-ux-sketching-pencil-wireframe-prototype-user-experience-ll.png" width="70" height="70" /></div></div></div><div id="comment-wrapper"></div><div class="field field-name-body field-type-text-with-summary field-label-hidden"><div class="field-items"><div class="field-item even" property="content:encoded"><p>近两日都在抽调凌晨时段记录这些文字。工作固然忙碌,却也有自己的状况在里面。毕竟昨晚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去看了 Slash 与同谋者乐团的现场,只有靠牺牲睡眠资源来弥补。</p> <p>上一次见叔还是六年前在梅赛德斯那边,如今叔也已54岁,弹的却比前些年更加坚实有力也是令人惊讶;整个团队也更加紧凑一体,力量感十足。相当之尽兴。</p> <!--break--><p><img alt="" src="/sites/default/files/images/201902/0.jpe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338px;" /></p> <p class="figure-caption">Slash featuring Myles Kennedy &amp; The Conspirators</p> <p>去年11月因为个人事务无法赴台北看枪与玫瑰,非常之遗憾,但这次真的弥补到大半,也是值得庆幸了。</p> <p>好了说正经事了。近来在做改版,以及部分高优先级体验痛点的优化。哔侧产品,某职能部门相关管理平台。</p> <p>整体的走查与优化流程应该与产品设计思路相仿,完成信息架构和流程逻辑层面后,再逐渐进入页面框架与细节交互/表现层面。</p> <p>之前一篇随笔,&ldquo;不懂设计的老板&rdquo;,便是发生在前两个层面的梳理和重构过程当中。挺有意思的,记录这些事儿。链接在文末。</p> <p>一旦进入细节层面,需要考量特定页面中的信息呈现及交互合理性时,一手信息往往不再来自于可以清晰洞悉产品价值与设计决策内在关联的老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来自于设计师的&ldquo;专家走查&rdquo; - 实际用户才是在真实场景中与一系列触点进行真实互动的人。</p> <p>于是联络到公司相关部门的同学。不便于实境调研,仅简单线上访谈。未将改版相关事宜详细告知,不希望在非正式访谈当中将没必要的认知负担强加给对方,仅以&ldquo;了解系统使用状况&rdquo;的姿态进行了询问。</p> <p>我猜一定会收割到很多吐槽,从而帮我验证一些假设。我猜错了。</p> <h4> 真实的用户反馈</h4> <p>第一位同学给到的反馈:</p> <blockquote><p>之前觉得有问题;慢慢找到使用方法啦,目前来说已经习惯了,还行~</p> </blockquote> <p>听上去小开心,甚至让人心疼。不排除访谈当中典型的讨好心态。找到方法了,关于如何寻找信息、使用功能,还是如何去适应问题?任何一种都不像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状况。</p> <p>第二位同学:</p> <blockquote><p>每天都用的话其实是被它征服了。</p> </blockquote> <p>亦悲亦喜,不喜不悲,已然佛系。</p> <p>你显然能从字里行间得到&ldquo;不那么好用&rdquo;的信息;但&ldquo;怎样都已经习惯和接受了吧&rdquo;的态度还是让我讶异。难道不该趁机吐槽吗?设计师未必能把自己代入到真实而复杂的业务场景当中,但至少界面层面一些显著的问题可以走查到;一些典型的低效、重复、高成本的信息识别与操作问题可以日复一日的安然接纳?</p> <p>事实就是这些真实用户接纳了工作效率折损的现实;他们主动或被动地适应了工具。</p> <h4> 所以呢</h4> <p>调研工作本身当然需要继续挖掘,通过一些简单的引导,仍然可以帮助他们&ldquo;回忆&rdquo;起当初和现在的一系列痛点。让我念念不忘的却是&ldquo;被产品征服&rdquo;这件事本身。有着怎样的结论?我不知道,我能看到的点大致包括:</p> <ul> <li> 产品确实提供了用以解决真实问题的基本能力。不然无从适应。</li> <li> 产品尚不能在一些关键行为路径当中提供最为高效的解决方案;用户适应的仅是相对低效/非易用的功能。</li> <li> 用户进而适应并接纳了相对低效/成本较高的工作方式。</li> <li> 团队工作价值与质效折损,公司运作成本被潜移默化地提升。</li> <li> 曾经令用户感到不适的问题不会随着他们的适应而自动消失;放任一天没有解决,用户及产品服务提供者的危机就会存在一天。</li> <li> 对于没有自主选择自由的用户,存在着从&ldquo;不适&rdquo;到&ldquo;适应&rdquo;的过程;若有选择自由,则会成为竞品的用户/客户。</li> </ul> <p>在特定阶段针对架构与逻辑层面的集中式的改版,以及持续的迭代优化,是产品进行阶段跨越的途径,也是长期的必需要务。别让用户被问题征服到佛系,他们受不起,我们同样。真实市场中的用户也不会乖巧到能够被征服。</p> <p>以上。</p> <p><img alt="" src="/sites/default/files/images/s/Banner-PS-BFW-3x.pn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154px;border:none;" /></p> </div></div></div><ul class="field_categories"><li class="product taxonomy-term-reference-0"><a href="/product"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产品</a></li><li class="design taxonomy-term-reference-1"><a href="/design"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设计</a></li></ul><ul class="field_article_categories"><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0"><a href="/study"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学习</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1"><a href="/point"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观点</a></li></ul><ul class="field_tags"><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0"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268"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用户调研</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1"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269"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改版</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2"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193"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访谈</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3"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119"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迭代</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4"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253"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随笔</a></li></ul> Thu, 24 Jan 2019 05:08:23 +0000 C7210 1015 at http://www.beforweb.com http://www.beforweb.com/node/1015#comments Web设计先驱Jeffrey Zeldman访谈 http://www.beforweb.com/node/783 <div class="field field-name-field-article-thumb field-type-image field-label-hidden"><div class="field-items"><div class="field-item even"><img typeof="foaf:Image" src="http://www.beforweb.com/sites/default/files/article-thumbs/icon-ux-ui-designer-interview.png" width="70" height="70" /></div></div></div><div id="comment-wrapper"></div><div class="field field-name-body field-type-text-with-summary field-label-hidden"><div class="field-items"><div class="field-item even" property="content:encoded"><p>又是一个白天湿热如夏,晚间秋意尽显的周末。我非常乐于抱怨这魔地的天气。</p> <p>戒掉朋友圈已经第三周了,期间在每个周日会弥补一些,然而在平日越发觉得可有可无了。起初进入微信每每看到&ldquo;发现&rdquo;tab上的红点就会骚动,日子久了也便熟视无睹起来,甚至有种&ldquo;排除毒素一身轻松&rdquo;的感觉不知怎么回事。有谁知道前面这八个字是过去哪家药品的slogan吗?</p> <p>上周末和优设的同学做了一期<a href="http://www.uisdc.com/uisdc-designer-interview-c7210">访谈</a>,关于个人职业经历、交互与产品设计观念、ISUX团队、音乐与生活等等方面,又是那种写着写着又收不住的感觉。自己也发现了,只要不是做译文,就怎样都想把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叨个明明白白,每每搞的脑浆好似要从耳洞流出,自己也是难过,但乐此不疲。</p> <p>而本周又恰巧读到这样一篇Jeffrey Zeldman访谈 - <a href="http://webdesignledger.com/jeffrey-zeldman-interview">Interview with Jeffrey Zeldman: A Candid Look at the Life &amp; Work of a Web Standards Pioneer</a>。宗师级Web设计师的心声,而且如作者所说&ldquo;充满了个人化与直率的色彩&rdquo;,读过之后无论如何都想拿来在本周做掉了。其中一些关于创业伙伴和他们举办的设计大会的内容,在主题上略偏,也就过掉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访问原文。下面进入译文。</p> <p>任何从事互联网设计工作的同学或许都听说过Jeffrey Zeldman的大名。作为现代互联网标准的最大贡献者之一,他在Web这个行当里做事的时间怕是比我的活过的年头都长。</p> <p>能对他进行访谈,并将他对职业、生活及互联网设计的深挚热情分享给各位,对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事。</p> <!--break--><p>本文即面向新人,同时也会使多年的老手感到共鸣和启迪。Jeffrey的回答不仅在设计方面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充满了个人化与直率的色彩,内容值得反复阅读和回味,对Web设计及其历史发展轨迹富有真挚情怀的设计师们不可错过。</p> <p><img alt="05-ux-ui-designer-interview-list-apart-circa-1999.jpg" src="/sites/default/files/images/201511-1/05-ux-ui-designer-interview-list-apart-circa-1999.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600px;" /></p> <h4> Q:您是什么时候进入Web领域的,为什么会对这个行当感兴趣呢?</h4> <p>我1995年的时候正在广告行业当中做事。我们的客户,华纳兄弟的Donald Buckley希望推广他们即将上映的电影&ldquo;永远的蝙蝠侠&rdquo;。我当时想,或许可以在那个叫做万维网的全新信息媒介上做这部电影的主力推广工作,感觉很合适的样子,而且挺有意思,让人想想就兴奋。</p> <p>毕竟,蝙蝠侠本身就是geek类型的超级英雄形象;还有什么媒介会比这样一个新兴的、神秘的、似乎只有电脑狂人和大学生才掌握的数字化平台上向蝙蝠侠的影迷传递信息来的更酷呢?</p> <p>Donald当时问我们会不会做网站。我们骗他说会。三个月之后我们完成了batmanforever.com。当时来看这个站还不错,有着大幅的全屏背景图片以及动画闪屏(三年之后Flash动画才真正成了气候),主题化的界面元素以及基于故事情节的导航结构和内容,包括字体选择和元素之间的间距关联等等也都在设计考虑的范围内。</p> <p>要知道,客观来讲,在1995年的Web行当里你很难认真追求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就是无知无畏到会去做这些。</p> <p>那一年,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是三百万,其中有一百五十万人会访问我们的站点。我本人当时属于那种,常年试图通过自己的音乐、文字和插画来吸引人们的目光却始终不得志的艺术家,所以看到这样的访问量我真的惊呆了 - 它竟然能吸引到如此量级的高质目标群体。此外,我着迷于万维网这个平台将设计、写作和科技这三种我挚爱的事物融汇在一起的强大能力,于是我义无返顾的全身心投入其中。</p> <h4> Q:能否请您概括一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直到今天,Web设计领域当中发生的重大变革有哪些?或者换一种说法,在您看来,Web/UI设计是否一直在朝着某种终极方向发展着?</h4> <p>在那个年代,我们一直生存在某种对立的局面当中 - 一方面是对于精彩丰富的互动性及视觉外观的渴望(只能在一部分浏览器当中实现),一方面是对于能适应各种平台环境的界面的诉求(当时即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也无法同时兼顾外在表现,致使样式方面极度乏味)。</p> <p>而如今,我们有力量为所有人创建更具适应能力的Web了,不管他们使用着怎样的设备平台或网络连接。无论你以怎样的形式联网,都可以访问到这个Web当中的丰富内容,而你在互动和视觉方面的体验也会随着所持设备的不同而动态调整。</p> <p>过去,我们谈论的是&ldquo;优雅降级(graceful degradation)&rdquo;:在相对标准的浏览器环境中,页面会以&ldquo;完美&rdquo;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在差一些的的浏览器当中只提供&ldquo;可以接受&rdquo;的体验,确保可用。</p> <p>现在,我们信仰&ldquo;渐进增强(progressive enhancement)&rdquo;:界面在任何设备环境中都能带来最符合设备特性的优质体验,不再以表现形式上的约束来换取兼容性。</p> <p>那时候,我们习惯于为某个特定的规格(例如640x480)或规格区间(例如从640x480到800x600)来设计,如果页面布局在目标规格下都表现正常,我们的工作就完成了。</p> <p>今天,我们知道内容会被规格多到令人发指的不同类型的设备访问到。</p> <p>换个角度来诠释一下:Tim Berners-Lee(万维网发明者)将Web带给这个世界时,将它形容为某种功能精炼、朴实无华的双向信息发布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这个平台与他人进行联系。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设计师们受制于理念和技术上的局限,将其发展成了某种在设计和体验上力求饱满,但对用户参与方式有严格制约的平台。</p> <p>当年的Web标准项目(<a hr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b_Standards_Project">Web Standards Project</a>)所要解决的就是这种体验和兼容性的冲突问题,而如今的移动设计及响应式设计理念则在这条大道上走的更远。如今,在正确设计与开发实现的前提下,我们已经能够使界面在不同的平台环境下都能带来最佳体验了。</p> <h4> Q:A List Apart对于设计师和开发者来说早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资讯来源之一。您当时创建这个网站(最初只是邮件列表)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现在看来那个目标是否实现了呢?</h4> <p>有这样一条DIY原则:如果你想要的某种东西在这个世界上还不存在,那么不妨自己去创造出来。</p> <p>1998年的时候,在网页设计、开发和内容创作这三个方面,各自有一些邮件列表和网站在教人们怎样去做,但还没有哪个媒介会覆盖到全部三个方面;当时似乎还没人意识到这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 它们实际上都从属于&ldquo;21世纪设计&rdquo;这个整体概念之下的。</p> <p><a href="http://alistapart.com">A List Apart</a>要做的就是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所面向的就是那些和我们自己一样对&ldquo;设计&rdquo;、&ldquo;开发&rdquo;、&ldquo;内容&rdquo;这三者之间的重要关联有所认知的读者。</p> <p><img alt="01-ux-ui-designer-interview-list-apart-circa-1999.jpg" src="/sites/default/files/images/201511-1/01-ux-ui-designer-interview-list-apart-circa-1999.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377px;" /></p> <p class="figure-caption">A List Apart 1999</p> <p><img alt="02-ux-ui-designer-interview-list-apart-circa-1999.jpg" src="/sites/default/files/images/201511-1/02-ux-ui-designer-interview-list-apart-circa-1999.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377px;" /></p> <p class="figure-caption">A List Apart 2008</p> <p><img alt="03-ux-ui-designer-interview-list-apart-circa-1999.jpg" src="/sites/default/files/images/201511-1/03-ux-ui-designer-interview-list-apart-circa-1999.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377px;" /></p> <p class="figure-caption">A List Apart 2015</p> <h4> Q:从一个简单的邮件列表,到如今拥有自己的出版部门(A Book Apart)并有能力在各地举办设计师大会(A Event Apart)的公司,看着A List Apart这样一路走过来,您有何感想?</h4> <p>花了将近20年去培育一个品牌,感觉像是培养自己的孩子,苦辣酸甜尽在其中。</p> <p>最初的日子里,你会将自己的个性全部倾入其中,毕竟她的出现和生长离不开你的意志。慢慢的,你要学着让她拥有一定的独立性,无论孩子还是网站或是你创造的其他东西,他们都要有能力更加独立的适应这个世界。</p> <p>找来一些合作伙伴,适当放掉一些控制权 - 对于设计师来说,这类事情会让你时而极度兴奋,时而异常痛苦。看到A List Apart在大家的努力下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前行,我非常开心,但有时也会觉得有些难过,因为如果我能一直以正确的方式来做这件事的话,她最终将不再需要我的存在而独立发展下去。不过不管怎样,如果我创造出来的东西能比我本人存在的更久远,这就足够令人开心了。</p> <h4> Q:当初是什么激励了您去创建自己的Happy Cog工作室?1999年刚刚起步时,您会想到在十多年后它依然在发展壮大吗?</h4> <p>我当时正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创意总监,就是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的一段日子。虽然挂着这样的title,但我当时几乎没有话语权,甚至连指导设计开发工作执行的自由也没有。</p> <p>有一天,这家公司用我花30分钟做的一个logo换来了500万美金。</p> <p>我对自己说:&ldquo;是我的才能让这家小公司生存下去的;我应该自己干了&rdquo;。这种想法显然是将自己的价值凌驾于公司之上了,但在当时我确实需要通过这样的信念来推动自己。</p> <p>于是我在被授予公司股权之前的一个月辞职了。三个月之后所有那些股票都变成了废纸。</p> <p>临走时,我打包了自己所有的网页设计案例,对于自由设计师来说在当时的价值超过了6K美金。那年的圣诞节前,Happy Cog就成为正式的公司了,我也从自由设计师变成了&ldquo;老板&rdquo; - 一个穿着大背心的一根接一根抽烟提神的自己做设计和开发的&ldquo;老板&rdquo;。</p> <p><img alt="04-ux-ui-designer-interview-list-apart-circa-1999.jpg" src="/sites/default/files/images/201511-1/04-ux-ui-designer-interview-list-apart-circa-1999.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377px;" /></p> <p class="figure-caption">Happy Cog办公环境 - <a href="http://technical.ly/philly/2014/03/19/happy-cog-new-office-photos/">照片来源</a></p> <h4> Q:您觉得是什么使Happy Cog取得成功并从其他众多创意工作室当中脱颖而出的?</h4> <p>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有那么一些与众不同。曾经试图融入到更多人当中,但很失败。在当时这种状况让我很难受,甚至使得自己有过好几年的自残行为。不过现在想想这些又很开心,毕竟,你不同,你所带领的公司才能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此外,正是一些很独特的地方让这个公司本身也充满了令人兴奋和欢乐的东西。</p> <p>我们看重原创性,我们输出原创性 - 我们就是这样的人。也正是这一点使我们能够吸引到一些本身就懂得think different的客户。</p> <p>另外很关键的一点,在起步初期,我们就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永远不去做那些我们自己无法认同的项目。</p> <p>我在Happy Cog接的第一个咨询项目,每天能帮我赚到1K美金,我从来就没挣过这么多,而当时自己的状态又非常拮据。但是最终这个项目没有完成,感觉不对,对于他们来说我不是合适的人选,我无法帮他们实现目标,因为我们对于项目和用户的观念不一致。项目开始的三天之后我结束了合同。</p> <p>我记得那天还下着雪,我女朋友当时也没工作,我们都在发愁下个月的房租如何解决。我住在纽约,租金真正不便宜。不过想想看我还是笑了,因为我发现自己还不会为了钱而做任何事。</p> <p>从那之后我们在Happy Cog订了条规矩 - 即便在经济状况不理想的时候,我们也绝不要只为了报酬而做事。如果我们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通力合作,那么必须确保我们自己对客户要做的东西是认同的。我的几个合作伙伴都认同这一观点,这使我很安心。同时,我们的员工也做的很开心,因为没人会逼迫他们去做我们都不认同的项目。</p> <p>我们从那时候开始就懂得关注用户和内容本身。我们可没等到若干年之后某些人发明了&ldquo;可用性&rdquo;这个词之后才明白不该去设计华而不实的东西。对于Web标准和可访问性的高度聚焦也使我们从一开始就与其他那些设计工作室有着明显的区别。当然,慢慢的大家都开始理解了这些设计原则并逐渐赶超了上来。</p> <p>如今,我们对于内容策略的关注度丝毫不亚于在设计和开发两方面的投入程度。总而言之,我们从来都将&ldquo;用户体验&rdquo;理解为一个整体概念,小到界面细节的设计,大到功能流程的取舍。很多设计决策会对产品体验带来显著的提升,但很少有人真的会注意到 - 这就像没人会留意空调正在卖力的工作,直到我们觉得太热或是太冷了。这样很好,很自然。</p> <p>我们只雇用那些真心在意设计的人,那些合作起来会让你觉得自己能得到激发和推动的人。做这行就是这样,无论对产品目标用户还是日常合作的队友们都要有共情的认知,享受团队协作的快乐也是设计工作的基础之一。</p> <p>我们的多数客户都是回头客,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从某些方面讲,做设计就像谈恋爱,你认真的去爱了,便可能得到爱的回馈。大量回头客的意义在于,我们知道了自己确实做了一些正确的事,并且得到了认同。</p> <h4> Q:您能以某个典型项目为例来描述一下Happy Cog的设计流程吗?从创意概念到最终交付,这当中的流程大致是怎样的?</h4> <p>不是故意隐瞒 - 对我们来说确实没有所谓的&ldquo;典型项目&rdquo;。每个项目都是不同的,每一类目标用户都是不同的,每家公司的目标也是不同的。</p> <p>所以,最典型的其实是我们在任何一个项目实际开始之前所做的大量的研究和沟通。和客户一起坐下来之后,我们会不断的问问题。我们不会像组装配件的小店铺那样只是简单的应允交出多少成品,然后干活签单,接下来马不停蹄的着手下一个项目。我们要和客户建立合作性的关系,确保项目和产出禁得住时间的考验。</p> <p>也许听上去有些悬乎,不过我们的项目通常就像和客户之间进行的持续的对话,一轮接一轮,直到某个时候,方案很神奇的自己就呈现在那里了。</p> <h4> Q:有哪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或学习经历曾经推动您成长为更加优秀的设计师?</h4> <p>读中学时的一段日子里,我的自然课老师留起了胡须,然后某一天突然全部刮掉了。那天到学校之后所有人都在问他胡子的事。后来开始上课,大家安静下来,他问我们有谁注意到他把头发染黑了。压根没人留意到。</p> <p>他过去是灰头发。开始蓄须之后,他阶段性的将头发一点点的染成了黑色。我们都太过于关注他的胡子了,以至于完全没有察觉发色的缓慢变化。而他刮掉胡子的那一天,头发已经完全是黑色的了 - 如果他没说起来的话,怕是真的完全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他的实际目标是将灰发染黑,而他故意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错误的关注方向上。</p> <p>这件事我永远不会忘记,实际上直到今天它仍然影响着我在交互设计方面的思考方式。</p> <p>我母亲是音乐家,父亲则是一名爱好艺术的工程师。他会在晚间和周末画画,在家乡还组织了一个艺术小组。我家里到处是工艺品和艺术类书籍,我很小的时候就对卡通和字体产生了兴趣。</p> <p>10岁的时候,我已经画出一系列以一位名叫&ldquo;Rick Purvis&rdquo;的间谍为主角的漫画。每画一部,我的绘画技能都有明显的长进。所以,为了让那些我想象出来的读者不至于因为每两部之间绘画风格的明显差异而犯迷糊,我编了一套理由,例如Rick一直在做面部整容以便躲避他的敌人等等。</p> <h4> Q:您觉得设计新人们怎样才能尽快提升能力?</h4> <p>向你接触到的每个人学习,无论他们的职位在你之上还是之下,或是平级同事。</p> <p>早到晚走,勤奋做事。</p> <p>读书,看博客,听播客,订阅资讯邮件。</p> <p>保持学习。这个行业每个六个月就会发生一次重大变化。如果你停止学习,就代表你不再关心。而一旦你不再关心,你的设计师职业生涯在本质上就止步于此了。</p> <h4> Q:在您看来,&ldquo;好&rdquo;的设计与&ldquo;优秀&rdquo;的设计之间的差异是什么?</h4> <p>真的要视情况而定。其实有很多种取巧的方式能回答这个问题,不过那些答案未必永远正确。</p> <p>比如,我可以说,当人们看到好的设计时,会说界面看上去好赞,当他们看到优秀的设计时,会感到你提供的服务很赞。这是实情,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正确。</p> <p>或者我也可以说,好的设计会让人们在用的时候觉得界面很酷,而优秀的设计会让人们在用的时候觉得自己很酷。</p> <p>这些说法都正确,除了在不正确的时候。有时优秀的设计是隐形的,有时它又是令人难以侧目的。有些类似于电影,比如有些伟大的导演能让我们留意到所有惊艳的镜头,而另外一些伟大的导演则不会让我们感觉到有镜头这种东西存在。</p> <p>在我们的行业里,太多人太过绝对化了。&ldquo;伟大的设计是隐形的&rdquo;,他们这样告诉你。但你要知道这种话有时是对的,有时则是错的。</p> <p>优秀的设计都是有效用的设计,但有时有效用的设计未必就是优秀的设计。</p> <p>持续的进行设计,你会离优秀越来越近。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可以不断摆弄着画布上的元素,寻找新的可能性,而此时普通的设计师可能已经定稿了。对交互设计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p> <h4> Q:在您看来譬如扁平化这样的视觉流行趋势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视觉方面的流行趋势与技术方面的流行趋势,例如响应式,比较起来有着怎样的不同?</h4> <p>外观样式方面的流行趋势没什么意义。它们从拥有自己的名字并被人们注意到的那天起就开始过时了。</p> <p>追逐流行趋势是新人们乐于做的事情。我曾经那样做过,我们都曾经那样做过,这也是学习曲线当中的一部分。流行趋势能够给新人设计师们带来一些依靠,你不必过于担心譬如设计方案不成功的话会导致多少人失业,或是隐私设置的模式有问题的话会导致多少家庭被拆散等等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留给交互设计师去考虑。</p> <p>模仿流行趋势确实可以使新人设计师们少些顾虑,不过与此同时,那些更有经验的设计师则是在考虑怎样的风格最适于当前特定的产品、内容及品牌。</p> <p>而响应式设计并不完全是技术层面的话题,也绝非流行趋势。它的出现代表着我们终于开始理解内容与样式介质的体验多样性问题。</p> <p>Ethan Marcotte为我们的A Book Apart写Responsive Web Design时,最初只是聚焦在布局及前端技术方面,使人们有时间去试着理解和消化这个新概念。很正确的做法。</p> <p>而在Ethan将响应式设计介绍给世人的五年之后,我们都开始明白这个概念更关注于内容与功能的多设备体验问题,而不只是简单的布局技术。</p> <h4> Q:如果有人想学习Web设计,您会建议他们首先关注哪些领域?</h4> <p>我建议从最基础的地方入手,包括语义化的HTML使用方式及渐进增强的理念等等。你还应该学些CSS,并至少对JavaScript的使用方式及背后的原理有所了解。然后你可以试着自己动手写一些最基本的页面,并使它们在任何设备上的任何浏览器当中都表现正常。</p> <p>接下来可以通过读书来了解一些现代网页标准及字体运用方面的知识。</p> <p>要像新大陆的探险者那样对与Web设计相关的一切事物保持关注,进行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如果看到某个网站觉得不错,那么尽可能去钻研一下细节,看看具体是哪些要素让你觉得有爱的。</p> <p>比如某个电商网站让你觉得体验不错,那么就花些时间看看他们的设计、开发和内容团队做了哪些特别的事情 - 是清晰的信息层级?还是显而易见、易于操作的按钮及表单?界面上的信息元素是不是能帮助你对接下来的流程产生正确的预期?</p> <p>每当你觉得某个产品很容易使用的时候,你该知道这往往意味着它背后的设计师们进行了一系列正确的设计决策。很多人笼统的将其称为&ldquo;设计&rdquo;,也有人会更有针对性的使用&ldquo;可用性&rdquo;这个词。不管怎样,阅读Steve Krug的<a href="http://www.amazon.cn/点石成金-访客至上的网页设计秘笈-Steve-Krug/dp/B0011BTJV8/?_encoding=UTF8&amp;camp=536&amp;creative=3200&amp;linkCode=ur2&amp;tag=c7210-23">Don&rsquo;t Make Me Think</a>是必须的。</p> <p>持续学习,保持对各种内容资源的关注,包括A List Apart、CSS-Tricks和Smashing Magazine等等。</p> <h4> Q:如果您有机会给年轻的自己一些忠告,您会说些什么?</h4> <p>事出必有因。</p> </div></div></div><ul class="field_categories"><li class="product taxonomy-term-reference-0"><a href="/product"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产品</a></li><li class="design taxonomy-term-reference-1"><a href="/design"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设计</a></li><li class="front-end taxonomy-term-reference-2"><a href="/front-end"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前端</a></li></ul><ul class="field_article_categories"><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0"><a href="/study"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学习</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1"><a href="/point"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观点</a></li></ul><ul class="field_tags"><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0"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14"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用户体验</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1"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31"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UX</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2"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32"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UED</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3"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36"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交互设计</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4"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115"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视觉设计</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5"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193"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访谈</a></li><li class=" taxonomy-term-reference-6" rel="dc:subject"><a href="/taxonomy/term/16" typeof="skos:Concept" property="rdfs:label skos:prefLabel">原创翻译</a></li></ul> Sun, 08 Nov 2015 07:30:29 +0000 C7210 783 at http://www.beforweb.com http://www.beforweb.com/node/783#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