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简约设计

极简主义意味着全部吗? »

编者按:把自己藏在编者按里还挺有意思,像模像样的“编者”两个字。这里想发个捂脸笑哭的表情。是的既然写编者按了,则又是一篇来自合作作者的文章 - 不是转载或投稿,是“合作作者”。我就不多说了,把舞台交出 - 今天的译文来自SL,和之前一篇“模糊设计说”的作者Shuya一样是我在鹅厂时的前同事,很棒的交互设计师。  - C7210

首先,交代一些背景:

我正在读一本由Brian Christian和Tom Griffiths合著的书——《指导生活的算法》。书的内容旨在展示计算机算法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例如:在决定租哪间公寓之前需要考虑多少备选项(顺便说一下,答案是你计划去实地参观的公寓总数的37%);或者如何快速配对混合在洗衣机里的袜子。

这是一本有趣的、信息量丰富且极具启发性的书,绝对值得一读,特别是从事产品设计、行为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或是任何类型设计的设计师们。

关于“简”与“洁”的二三言 »

周日午间,Cafe In London,沉重的落地木窗努力隔绝着时至初秋却依旧苟延残喘的烈日,华丽的吊灯映照在马赛克玻璃墙上,轻柔的泛出红色、黄色、绿色与蓝色的光。

大吉岭茶,通红的壶与茶碗上下相扣着端了上来,莫名给人一种贴心的感觉,仿佛一个低语着“我是茶壶”,一个呢喃着“我是茶碗”,然后提升音量异口同声道“我们认真泡茶,请您务必安心品尝”,这样。

九月初了,九月初。历经了上个周末的大风与所谓的降温,酷暑这东西约莫难以再猖獗起来;而看看天气,距离“没错了一定是秋天了”的秋天怕是仍需时日。换季期间往往身心不定 - 健康状况高不成低不就,心智也极易迷乱,说不定在怎样的瞬间便会义无反顾的坠入暗处,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又如鹅毛一般随着气流而飞舞起来,甚至奋不顾身的漫扬至云端之上,即便被阳光灼焦也在所不惜。

有人说放任意识如此随波逐流未必有益(然而并没有人这样说),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认同的(然而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认同些什么)。只是窝在如此舒适的咖啡店,看着热气从茶碗中悠然蒸腾起来的样子,“我”这个存在本已变得似有若无;既然全无安定的所在,任其游离或流淌,又有何妨。

简约之道 - 最小化界面设计的组成要素及可用性分析 »

暑热,真正暑热,温度还好吧,湿度太大,这才知道什么叫做酷热指数。前面几年有过这样湿热的夏天吗,不是很记得了;打开窗子就是一股桑拿空气漫进房间,我觉得我快要窒息了。蛮想在这里上那个表情的。

平日里每天早上迷糊着回笼觉总会决心周末一定要安心的拉着窗帘吹着空调睡个安稳的午觉一类,只是一到周末又牵扯了一堆事情,或是有时间睡时又舍不得花时间睡了呢。

说起来前面两周略忙,公事私事折腾掉两个周末,蛮抱歉的。今天的更新是上一次的简约之道当中的第二篇,关注那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最小化界面设计要素以及相关的可用性分析。下面进入译文。

最小化设计的目标是移除界面当中不必要的元素或内容,减少干扰,使界面最大程度的支持用户的任务流程。

要将界面以恰当的方式简化到只保留必要元素的程度,设计师需要对一系列与最小化策略高度相关的设计模式有所了解。界面设计,就像人类的语言一样,最终是由人们的使用方式所定义的。如今,虽然“最小化”和“极简”的概念时常被人们抛出,但我们还是无法精确的、量化的去定义具体是哪些功能特性构成了最小化界面。为了更加清晰的对概念进行解构,我们对112个带有明显最小化风格的网站进行了分析。

简约之道 - 最小化界面设计的起源 »

家里两边通着空气,这样坐着光脚甚至有些凉意,看一眼天气明天最高气温21度,想起前两天有消息说今年厄尔尼诺要持续几个月什么什么,本想买个小龟王平时骑一骑,现在看来不是很乐观。

从没炒过股票,连所谓的理财产品都很少购买,每每听到周围的人聊起这些,理论、机遇、政策、分析,或是看到相关新闻,有时会觉得自己不识时务不求上进,有时又觉得自己幸运,不至于倾家荡产跳楼了事。和自己有什么相关。

然后这周拖延到周日傍晚才来更新博客,时间似乎是越发的少越发的紧,也许和人的年龄增长有关?年纪越大,思维和行为的速度越慢,而自己却不得而知?脚越来越凉了。本周文章来自Nielsen Norman Group,有点儿文化的味儿呢。下面进入译文。

扁平化、巨幅背景图片、默认隐藏的全局导航…当前盛行的很多设计风格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2000年左右开始的极简网页设计运动的影响。向前追溯,这些风格背后的简约哲学则来源于美术及人机交互领域当中的一些早期运动。

对于界面设计而言,极简风格,或是说“最小化设计”,其根本目的是最大化的突出内容本身,而非界面框架。如果设计的得当,极简风格可以使重要信息及功能更容易被聚焦,从而提升界面整体的易用性。

然而如今,很多设计师错误的将“极简”理解成了一种单纯意义上的视觉设计风格 - 他们将重要的界面元素移除或隐藏起来,为了追求极简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那些需要从整体上综合考虑的其他因素,包括可用性、易用性、产品设计策略等等。他们忽略了极简风格的核心哲学以及最初孕育了这种风格的历史情境,其结果就是,从产品整体的角度来看,复杂度非但没有被降低,反而被进一步提升了。

UX路漫漫 - 产品设计当中常见的5个误区 »

周末傍晚,拉着窗帘在屋里开着昏黄的台灯,几乎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正听着Neil Young的一首27分钟的歌,这首歌在此张专辑(Psychedelic Pill)当中从长度上来说排名第二,比第一名短了整整10分钟。

很多时候觉得要靠微信朋友圈来了解外部世界,但那无非只是所有人吃喝玩乐的时间轴。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喜怒哀乐,就像世界名胜他乡异地风土文化,对我有什么意义。"What the hell i'm doing here?"

陷入这种静的让人沉下去的身心状态当中,落到文字上却是要给人看的,我想让别人看到什么,从而让自己获得怎样的共鸣与认同呢?"But i'm a creep."

表演仍要继续,我们来看本周的译文。原文标题看的我觉得挺无趣的(优叉路漫漫几个字是我自己更加无趣的加上去的),仔细读过觉得站的层面比标题表达出来的要高一些,于是很喜欢。原文作者Julie Zhuo,Facebook产品设计director,貌似在Medium上看过好几篇她写的东西了。开始吧。

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不犯错误的。本文当中提到的这些产品设计流程当中的错误,我(英文原文作者)个人犯过很多次,也见过很多人同样在犯着。幸运的是,有种东西叫做互联网,有种媒介叫做文章,我们可以讨论这些错误及其背后的成因,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避免。

“简洁”究竟意味着什么? »

周末两天都没有太阳出来,整个一周就像是白过了,也不能在博客里写“阳光明媚的周末”一类的了,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啊。

于是我把电视打开并放着阿拉蕾,屋子里就好像洒满了阳光,像是个好时代。上周花了不少时间在医院,一周下来就感觉没做出什么事的样子,周末蛮吃紧的噜。突然峰回路转,来看今次的更新吧,关于简洁什么的。

这里进入译文。每个设计师都知道“简洁”很重要,但所谓的“简洁”到底指什么?多数时候我们觉得“少”就是简洁,通过“减法”即可实现。我们认为将内容限定在折线之上,就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聚焦;我们认为项目符号列表比文字段落更容易阅读;我们认为将文案精简一半就会使其言简意赅。

但实际上,“简洁”并不是简单的意味着“少”。准确的说,“简洁”应该是“正好”。

扁平化设计与最小化设计不是一回事 »

首先向给推推祝福、给我鼓励的各位朋友说一声谢谢了,我觉得很暖,推推也会感觉到的。

还没到周末,临时插播一篇小文,要表达的东西都在标题里了,纠正了一些认知上的混淆,提出了一些小建议,大致是这样。茶余饭后可稍作阅读,可能有益消化吧,我不知道。看正文喽。

这里进入译文。如今,到处都是“扁平化设计”了,但是似乎很多人将这个潮流与“极简设计”或是说“最小化设计”搞混淆了。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据具体项目不同,它们甚至还会彼此互斥。

18个极简风格的家庭办公室 »

什么日子了呢,明天就是吃月饼的日子。吃日饼的月子。先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另外今天还相当诚意的给俺们的程序员们祝了个快乐,有点意思,详见微博

三天假期安排的很紧张,怕是没什么时间来做译文了;整理了一些之前看到的“灵感激发”类内容放上来,譬如“xx个oo设计”这样的东西。我不知道这类内容有没有什么专有名词来指代,反正就是图多字少,可作参考,各位在假期当中也不用花费很多时间读太多文字,轻松休息为主。

然则第一篇又更特别一些,和设计工作本身没有直接关联;这里展示了18个极简风格的“家庭办公室”照片,没事溜两眼,琢磨琢磨怎么折腾下自己的小屋子,也是个乐事。也是个薯片。走起。

无论你需要在家工作,还是仅在晚间或周末做事,家庭办公室都是很棒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有机会充分依照自己的心愿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空间。

对有些人来说,这意味着使用那些能带来灵感的物件来填满空间,例如艺术品或是小装饰品。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会秉着“少即是多”的原则,打造一种线条简练的极简风格的家庭办公室,通过最少量的必需品来构成完美的工作环境。

提升产品体验愉悦性的十个方法 »

又是一周过去,宅的日子越过越精炼,连续多日每天读一本书,到了晚上就觉得大脑好像变成了一个卡通形象,就是那种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四肢无力动弹不得只剩下喘气的小人儿的样子。剩下未读的书不多了,又该补货了诶。来看本周的译文呗,有点长,主要是图多。

这里进入译文。我(英文原文作者)时常和其他设计师讨论到产品愉悦性的话题。在最近的一次聊天中,有人提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我们可以首先专注于提升产品的愉悦性,然后再考虑可用性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吗?

这个问题立刻让我联想到“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所以我还是倾向于功能与可用性优先的方式。

不过必须承认,这种通过理性分析入手的“传统”设计思路或多或少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在创意上实现突破的机会。也许我们可以从“有趣”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工作,首先聚焦于体验的愉悦性,然后再将整个方案“拉”回到一个约束框架中,使它最终成为一个切实可用的产品?

无论我们的实践方式从哪个角度出发,有一点是无疑的:任何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都必须以产品功能的可行、可用、可靠为基础。假设你已经有了一款可用的产品,并且希望为其注入更多能够让用户在情感上为之吸引的元素,那么你应该做些什么呢?应该从何处入手?下面是我的十个建议,希望能够帮你有效的提升网站或应用产品的体验愉悦性。

关于扁平化界面风格的设计美学讨论 »

似乎真的没发生什么,也就是玛雅人过了个年。本周的更新如约和大家见面,视觉方面的一篇悠悠闲闲的小文章,关于扁平化与拟物化风格的讨论。

我个人对这方面的话题是蛮关注的,偶尔在微博上弱弱的念叨两句,也会有不少朋友来发表各自的看法,确实是大家都蛮关心的设计问题。另外最近看到不少文章观点也都是围绕这些展开的,其中有些比较公允务实,有些则比较偏颇;所谓偏颇,也就是片面表达某种风格一定比某种风格更好,以及好在哪里。说真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都能看出发表论调的设计师的思考和激情。

有人说了你怎么这么没节操呢,你到底觉得哪种好呢?我要说的是叭,在我看来这个事情里的的确确不应该存在哪个强于哪个的争议,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个非黑即白非美即丑泾渭分明的问题;脱离了实际产品的上下文环境,脱离了产品功能与目标用户群类型之间的关联,所谓好与不好的命题压根就不成立。

说的具体些,远的不讲,单说Beforweb这边的视觉风格,除了每篇文章的图标以外,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扁平化了(当然,细心的朋友可以在侧边栏标题背景底部发现类似阴影效果的1像素边框,这个不算数...),但如果有人说我是扁平风格的卫道者的话,我会很不开心,因为我只是在自己觉得合适的地方使用这种风格而已。我喜欢iOS里很多拟物拟真风格的界面,最典型的包括语音备忘录、iBooks、iPad里的日历等等,它们的界面让我觉得亲切自然,让我可以在冰冷的电子设备当中找到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就这么简单。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