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交互成本

从减少点击次数,到降低使用负荷 »

昨天B.B.King病逝,享年89岁。几乎循环了一晚上The Thrill Is Gone.

这种事从情感上讲有点不真实,心里自然知道这些老艺人到了这把年纪真是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走一位,只是真的发生了真的看到消息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种好像断层一样的东西出现在脑海中,不知是怎么回事。

窗帘没了,于是现在窗前黑洞洞的,几乎分不清对面楼顶和天空的界线。再也无力像7年前的夏天晚上一样端着啤酒坐在阳台幻想外面是夏威夷了,不知是怎么回事。

我记得之前这一周有很多东西想留到周末一起念叨出来,一些关于Watch啊原型啊一类什么,现在却发现彻底语塞,只想听着B.B.King啊Neil Young啊Bob Dylan啊然后慢慢的睡去,不知是怎么回事。

夏天就是这么有趣。还是说正事好了,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一篇文章,有者自有,无者也可无中生有。what the fuck...下面进入译文。

去年秋天,Luke Wroblewski发了一篇名为“Requiring Less Taps in Mobile UI”的文章,并在其中提出了“流体点击手势”的概念,旨在减少用户在特定操作过程中需要执行的点击次数。

觉知性,Apple Watch的杀手级特性 »

已是周日晚间。每年冬天开空调的第一天印象都很深,也许是一下子暖的安心起来了吧。

略忙碌的周末,话说回来也是自己逼自己过的充实一些,好让两天休息日过的不那么短暂。早早的起床照料斑喵,做家务,出去买早饭,剪头发,玩GTA,做分享材料,做博客,看游戏解说,看Foo Fighers新专辑纪录片并喝掉一些廉价威士忌,从早到晚,约莫就是这样;唯一缺的就是睡眠啊闹不住。

仍是Apple Watch的话题;选了这个图标也是为了和之前一些偏重于“术”的文章做以区别。随着SDK和设计规范的发布,太多人失望和吐槽,关于功能实现方式和UI设计的限制等等。好像大家慢慢都开始学会问一个问题:“Apple Watch到底有什么用?” 所以我在看到类似本文这样的一些观点看法时也觉得实在有必要拿来做掉;一些很关键的语句加粗了哦;下面进入译文。

交互成本的定义及案例分析 »

本该昨晚就更新上来,却因为家里的破事而耽搁到今天上午。想想最近几个月里有多少个周末甚至工作日的夜晚是以让人身心俱疲的折腾来结束的,自己都懒得计算了。每当这种时候就会觉得,除了日复一日的努力让自己的各种目标尽量实现以外,别无他人别无他法可以依赖。可惜产生认知总是需要付出代价,总是需要经历过才能开始觉察。

平时生活和工作中,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成本,总是能够被自己很敏感的体察到。往往到最后,互动所产生的收益甚至要被自己忽略掉了,而互动成本几乎要成为决定是否继续保持互动的根本要素;归根结底,也许还是因为自己预期当中的或是实际当中的收益没有高到能够让自己接受那样的成本;生活本身就像产品,而我们自己一方面是产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又是它的用户。如此莫名其妙不着边际的言语,其实是这篇译文做下来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而产生的结论。挺好的一篇文章,来自Nielsen Norman Group,结合具体案例诠释了一个比较理论化的概念。然后我就举一反三发散思维了么。说正事儿吧。

这里进入译文。交互成本指的是用户在网站或应用中为了完成目标而产生的费力度总和,包括心智与肢体操作两个方面。

理论上讲,我们都希望用户在打开网站或应用后能够立刻看到他们所需的信息。这种情况下,交互成本为零——简直是可用性领域中的圣杯。

不幸的是,零交互成本在现实当中是相当罕见的,因为绝大多数网站和应用都会为用户带来很多他们有可能需要的东西。很多时候,用户必须四处观察,阅读,可能还要滚屏,然后找到一个链接,点击它,等待页面加载,如此往复很多次。有时可能还会有新窗口弹出来覆盖在之前的内容上面,然后用户就必须将注意力切换到新窗口上,可能还需要重新回到原来的页面上,以便将两个窗口中的内容关联到一起。有些情况下,用户还需要记住一个页面上的内容,然后再提交到另一个页面当中。所有这些行为都需要认知成本,相应的提升了交互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