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库物语 - Sketch Hack 之浮动居中 »
要到圣诞了。买了一套巴赫的圣诞清唱剧黑胶套装送给自己做礼物,希望可以快些拿到。说起来真想试试直播呢,譬如就让唱片或老磁带在那边旋转发声。
我说吧,2018真的就剩下这么几天了;近来看到有朋友认真地写了年度总结,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完全没有心情做复盘,很是惭愧。超戏剧性的一年,有坑有雷,也有着近在咫尺可期许的理想;有丰盛的产出,也有空洞的日夜;岂能不做总结呢。看心情吧。
要到圣诞了。买了一套巴赫的圣诞清唱剧黑胶套装送给自己做礼物,希望可以快些拿到。说起来真想试试直播呢,譬如就让唱片或老磁带在那边旋转发声。
我说吧,2018真的就剩下这么几天了;近来看到有朋友认真地写了年度总结,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完全没有心情做复盘,很是惭愧。超戏剧性的一年,有坑有雷,也有着近在咫尺可期许的理想;有丰盛的产出,也有空洞的日夜;岂能不做总结呢。看心情吧。
周日晚间,“猎户星座”,全家便利店的美式咖啡,酝酿着困倦与新一周的未知,初冬的天气却毫不冷静。“有时你乘起风,有时你沉没,有时午夜有彩虹”。
一周前上架了新的 Sketch 组件库,也就是聚焦于社交类产品设计需求的 WireframeKit “Social”,同时也开始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总结,包括思路、原则、工作方法、细节技巧等等;复盘于己,分享于人。
Hello 各位周五好,一周又要过去了;眼看着一年也只剩下最后一个月了。
本周上架了 WireframeKit for Sketch 系列的第三款组件库,“Social”。库如其名,聚焦于主流的社交类设计模式;和之前的系统库或概念库不同,这次完全基于市面上的真实产品,提炼了大量典型元素打造而成。
Hello 大家,WireframeKit for Sketch 系列的第三款组件库“Social”正式发布上架。
不同于系统原生风格的“iOS”库,以及概念设计风格的“Impart”库,这次的“Social”完全基于真实产品打造,聚焦于主流的社交类设计模式,提炼了超过180种界面组件,110余个常用图标,13个典型页面范例及详细的组件替换清单,以期快速满足实战需求,减免改造的负担,并提升参考学习价值。
编者按:偷看了一眼上次的更新,约莫还是在两周前;中间忙一些事务,读一些书,又去宝岛休假了一周,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出行期间略有感触,接下来找一期单聊吧。之前有朋友问到博主你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怎么能如此飘逸,我觉得还是要看主观意识真正希望将生活状态拉向何方了,客观未必绝对。
这次呈上Beforweb合作作者SL的译文,“The Design Fidelity Conundrum”,原文来自IBM的设计师,探讨如何选择设计产出的保真度;我就不在编者按里多废话了,回头再聊。 - C7210
关于设计保真度的难题 - 在寻求用户反馈时,怎样的设计保真度最合适?
眼看着进入8月下旬,天气相比前面几周有所凉爽;所谓凉爽,也只是高温从40来度降到36、7度的样子。
刚刚过去的几天怕是要成为人生回忆当中的经典之一了。依次看掉Metallica和Korn的现场,回想起来,有好多像梦一样不那么真实的情景在里面:夏季的夜晚、暴躁的吉他音墙、灯光、嘶喊、摇摆、泪水、满眼的黑T恤和金属礼、散场后打不到车而坐在路灯下抽烟到半夜...然而,如果要我判断,是现在这样安静的坐在屋里吹着空调做博客更像真实的存在,还是那些回忆里的东西更像,我真的难以回答。
想吃曼妥思了。说正经的。本周及接下来一周的话题,原文来自Jeremy Olson,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生一枚,Languages的作者。关于产品是如何从想法概念开始最终走向市场,他所谈到的一些经验和实践方法,值得借鉴。
这里进入译文。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相信,相比于失败,我们能从成功当中学到更多。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过程中经历了数千次的失败,如果我们仍然要基于各种试验和错误来重新发明灯泡,那简直是愚蠢的。怎样从成功的产品中汲取经验?如今我们有了完整的实践模型。
移动应用产业当中有非常多的闪光点。虽然我很想说我的成功源于自己的才能,但事实并非如此。经过对那些在App Store当中获得成功的独立开发者的反复学习,我掌握了一些用来获取成功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我也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各位读者学到同样的东西。
我发现一事儿,就是最近这些年,每到入职一个新公司的时候,听得东西往往会比多数时候听得更重更金属些,此时以Slipknot和大敌为代表,所爱的东西也会更黑一些,激烈而凶猛的黑,并非Grunge所带来的那类绝望而压抑的黑。
话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不用把工作带回来做的周末,加之昨天又过了个酒精+尼古丁+Rock N' Roll的周五放纵之夜,今天整个人有点倦怠;天气也阴晦着,毫无违和感。最近也许会做几篇与OmniGraffle相关的话题,希望能给用的着的朋友们带来些参考;今天是一篇很基础的入门小文。走起吧。
这里进入译文。OmniGraffle是一款相当全面的工具,用途很广泛,不过今天我们主要侧重在了解怎样使用它来制作线框图。我(英文原文作者)个人在这方面尝试过很多软件,坦诚的说,没有一款是真正完美的,包括OmniGraffle,但它在综合能力及效率方面的表现确实是最让我满意的。
不过首先,我还是想提及OmniGraffle的两点不足。一是它并不擅长于生成完美的可交互原型,当然,你还是能够制作可点击的界面原型的,譬如在某些情况下显示或隐藏某些图层,或是切换界面等等;另外一点就是这款软件只能运行在Mac当中。
前几天在我的微博里转了一段话:“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履历光鲜,在大公司时都能力挺强,工作顺风顺水的...笼罩在大公司光环之下,谁都会觉得自己牛逼。所以,请褪掉任何光环和过去的认知,如果你没有尝试过一次从0而起的创业,你的牛逼脆弱而苍白。”
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尚未具备真正的创业所需的能力、见解、经验、资源。我想这一认知还算客观务实。不过从来也没有停下在工作之外做些事情,包括beforweb这个博客,还有一些自娱自乐的小项目。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我自己也没有完全了解,但有一点很清楚——相比于平日的工作,这些事可以让自己对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方式方法进行更全面的接触、学习、执行和控制,这是我所要的。
突然意识到再这样念叨下去就要扯远了,还是说正经的叭。本周译文,关于提升设计交付物信息传达能力的话题;之前有些文章也有涉及到这方面。每每看到这样的文章,就会觉得实际工作中那些看似正常正确的事物当中总还是有提升质量和档次的空间;文中的一些做法,觉得叭,可以试试。进入正文我们。
在实际的用户体验设计工作当中,作为设计师,我们的一些产出在信息呈现方式及沟通效果等方面做的其实不算理想,尤其是那些涉及到用户角色定义、信息架构分析、功能流程规划的文档。怎样将这些交付物打造的直观易懂,使它们具有更强的沟通能力,这同样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又是天气不错的周末,不冷不热,一年里最舒服的一些时日了叭。感觉自从十一长假结束之后有些东西就变掉了,自己熟悉的很多事情、很多感觉,都像是在头脑里向后退去了一层,要努力去抓才能让它们回来的样子诶。也许只是阳光泛滥了太久的缘故。
好叭。今次的译文是我最喜欢的一类小菜,篇幅简短,实战性强。原文作者,来自Frog的一名交互设计师,讲述了她与朋友在共同设计开发拼车服务Ridejoy的iPhone客户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挑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前戏到这里,进入正文。
Ridejoy拼车服务在Web端上线运营了几个月之后,大家对当前的用户基础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而对于Ridejoy的iPhone应用来说,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是网站的移植版本,它所能带来的应该是更符合移动上下文环境的全新用户体验。
基于这样的产品思路,我们识别出了三个关键性的挑战:
一大早又梦到了南开中学。一如既往的回到那里见了老朋友,然后一起去后街淘打口磁带和杂志。梦境中的情节没有让当时的自己感到哪怕一点点的时空穿越,只觉得一切都很真实而正常,反倒是醒来之后感到眼前这一切有些突兀,空白了几秒才想起自己正躺在哪里。
静的几乎连小猫睡觉时喘息的声音都能听的到。把这篇译文放上来,然后去放放空。回头看看一直以来做的内容,似乎能够发现自己所走的路径,也能够回忆起在某些时间段内发生了什么,导致自己关注的方向产生了怎样的微调,blah blah...没有欲望多说什么,觉得什么东西关闭掉了的样子。进入正文吧,小小的一篇东西。
谁都会画线框图。当我(英文原文作者)的朋友们谈到自己的产品idea时,我会鼓励他们拿起纸和笔,通过草图来交流想法。他们觉得这种做法很棒,可以帮他们把头脑中的想法落实到实际当中。
真正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并不是由画线框图的能力所造就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怎样处理回馈信息,怎样验证想法,他们懂得做调研和迭代。他们知道草图和线框原型只是整个设计流程当中的一小部分,它们是调研工作的结论产出,是用来做沟通的信息载体;它们有可能被放到演示文档当中供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也有可能以高保真或纸面原型的形式被用作可用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