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屏手机而设计
想来还真是难得在周日傍晚坐在公司发更新。恍恍惚惚的一个周末,因为今天要加班,所以把想做的事情都集中在昨天一天做掉了,玩GTA啊COD啊重温加勒比海盗啊吃饺子啊做博客啊一类。此时头疼欲裂,想想明天才是周一,好想冲回家吞几口威士忌;哦突然想到包包里面带着芬必得诶,就吃掉了。
突然想知道有多少人乐于在好歹也算个UX博客的地方看我这样满嘴跑自行车?又有多少人是跳过前面这些直接进入译文的?话说就算都是后者我也不会停止絮叨的,savvy?
生活工作中和我接触的人10个里面有23个知道我是不爱说话的人。只是情境不对,savvy?我打开话匣子的时候谁都拦不住,savvy?
立刻停止絮叨开始说正经的;来自Luke.W,说真的标题起的大了点,正文其实和上周的汉堡包菜单在大屏设备上的可用性问题差不多是一回事,不过多些思路供参考而已。下面进入正文。
如今的手机越来越大,我们的手则不然。怎样的设计解决方案可以确保大屏手机上的交互体验依然轻松舒适?下面是一些小建议,供你参考。
为拇指而设计
Steven Hoober对1333名用户的手机使用习惯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其中75%的用户会依赖于拇指进行操作,而49%的用户习惯于单手持机。在大屏手机上(我们主要指4寸以上的规格),用户必须将拇指伸出舒适区域才可能触摸到界面顶部的交互对象。
举个例子,我个人来说,每天在使用Amazon音乐应用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需要频繁使用到的导航入口恰好位于界面左上角;这个几年来约定俗成的模式,如今在大屏设备上反而成了单手操作的噩梦。和很多人一样,要触摸到这个图标,我首先必须将手掌上移,握住机身,再伸出拇指去够到它;或是伸出另一只手来帮助操作。其实事情完全可以不必这样。
系统级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如今的移动操作系统已经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更方便的触摸到界面顶部的控件。
在iOS方面,苹果允许用户通过连续两次轻触home键使界面整体下移,以便界面顶部的元素可以进入拇指热区。方法不坏,只是原本一次点击的操作现在需要三次了。
此外,这种系统级的解决方案当中还有一个时间限制的问题。当你两次轻触home键使界面下移,然后让视线重新定位目标对象的新位置,并准备进行操作时,界面很可能已经自动恢复到默认的位置了;若是这样,你还需要再来过一遍;整个体验不是很优雅。
屏幕边缘右滑手势
让拇指在大屏手机上触摸到界面左上角的元素固然困难,但让手指从手机左边缘开始贴着底部横向滑动就简单很多了。对于展开导航菜单的交互来说,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替代传统的左上角入口模式。
不过,与其他种类的手势操作相同,这种模式有着自身的弊端,也就是不如明确的视觉元素那样显而易见。换句话说,用户必须首先知道这种交互的存在,然后记忆下来,并在需要使用的时候记得起来才可以。所以,这类手势并不能完全代替可视化的交互元素;例如汉堡包菜单图标及点击展开的模式仍然存在,手势操作成为一种“辅助”或“优化”的角色。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右滑手势只是让菜单的展开更加便捷,无需拇指点击左上角的图标即可实现;但要触摸到菜单内部那些靠近屏幕顶端的选项,问题依然存在。
底部布局
要确保用户在单手操作时能舒服的使用重要的常用功能,我们有时需要考虑将功能或导航元素布局到界面底部。这种方案不仅为重要功能提升了可触达性,同时还可能改善其他方面的体验。最经典的案例就是Facebook在他们的iOS应用中将导航从侧边画布外移回到界面底部。“新”的设计方案不仅增强了用户参与度、满意度,而且提升了导航效率。
在Amazon音乐应用中,我们不仅可以把导航入口扔到界面底部,同时还可以尝试在底部栏内部根据功能权重调整顺序。
浮动按钮
纵然很多解决方案是具有跨平台性质的,但有些时候仍需考虑到特定系统和硬件的特征。
举例来说,安卓平台的硬件底部是系统级的操作栏,这就意味着任何被放置在界面底部的操作元素都可能与其产生冲突,造成误操作。实际上,安卓的设计规范当中明确指出了“不要在界面底部放置tab栏”。
不过,在Google新近推出的Material Design当中出现了一类替代方案,也就是浮动按钮方案。浮动按钮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交互元素,布局位置独立,不受界面当中其他元素的局限。通常,浮动按钮适用于功能操作,而非导航;不过在Amazon音乐应用中,由于导航入口确实会被高频次的使用到,所以也许可以尝试以浮动的形式展示导航菜单按钮。
小结
当你在思考怎样使界面在大屏手机上更好用时,以上几种处理交互对象的设计思路可供参考。相信随着大屏手机的日益普及,类似这样的优化模式还会变得越来越多。
译文代表原作者观点。欢迎发表评论,或到译者微博进一步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