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视觉设计

“即将上线”页面的设计原则与创意要素 »

周五抽烟时我说,心里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位同事说,只是又到了开始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而已。是的,的确是这样。

现在耳边放着Radiohead在不插电专辑中翻唱的Wish You Were Here,不知这是一种淡定还是麻木,亦或是大脑自作主张的帮助我屏蔽掉了心中的某些感觉,让我只需安静的处于这一切的现场而忘乎所以。

想到另外一位同事所说:“我真的只想安安心心的做做设计,做自己喜欢的这些东西”...到这里我几乎不知该怎样才能继续写下去了...我有幸能和你们一起度过一段值得珍惜和回忆的时光,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对得起“设计师”这个头衔,而他们不是。

今天开始在微博里对苟延残喘着的每一天做留念,可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纪念些什么混账东西。一想到这些就无法停下,这简直要了我的命,接下来还是进入本周译文的正文叭=)

“即将上线(coming soon)”页面是互联网当中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有新产品新业务准备就绪时,今天还什么都没有,转天它就突然出现在线上了。

如今,互联网及移动应用领域的营销推广策略发生了一些转变,要想将产品有效的推入市场,我们通常需要做足“预热”工作。这也正是“即将上线”页面的由来。

你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很多这方面的优秀设计案例;而今天我(英文原文作者)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更深入一步的对“即将上线”页面的设计原则及重要创意要素进行了解和分析。

关于扁平化界面风格的设计美学讨论 »

似乎真的没发生什么,也就是玛雅人过了个年。本周的更新如约和大家见面,视觉方面的一篇悠悠闲闲的小文章,关于扁平化与拟物化风格的讨论。

我个人对这方面的话题是蛮关注的,偶尔在微博上弱弱的念叨两句,也会有不少朋友来发表各自的看法,确实是大家都蛮关心的设计问题。另外最近看到不少文章观点也都是围绕这些展开的,其中有些比较公允务实,有些则比较偏颇;所谓偏颇,也就是片面表达某种风格一定比某种风格更好,以及好在哪里。说真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都能看出发表论调的设计师的思考和激情。

有人说了你怎么这么没节操呢,你到底觉得哪种好呢?我要说的是叭,在我看来这个事情里的的确确不应该存在哪个强于哪个的争议,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个非黑即白非美即丑泾渭分明的问题;脱离了实际产品的上下文环境,脱离了产品功能与目标用户群类型之间的关联,所谓好与不好的命题压根就不成立。

说的具体些,远的不讲,单说Beforweb这边的视觉风格,除了每篇文章的图标以外,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扁平化了(当然,细心的朋友可以在侧边栏标题背景底部发现类似阴影效果的1像素边框,这个不算数...),但如果有人说我是扁平风格的卫道者的话,我会很不开心,因为我只是在自己觉得合适的地方使用这种风格而已。我喜欢iOS里很多拟物拟真风格的界面,最典型的包括语音备忘录、iBooks、iPad里的日历等等,它们的界面让我觉得亲切自然,让我可以在冰冷的电子设备当中找到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就这么简单。

真人之间的交流 - 通过手绘元素提升产品的个性与亲和力 »

这周天气状况很丰满,前面连下三天的雨,周六难得晴了一天,今天又阴晦肃杀了下来。

其实每篇开头这些碎碎念都是在译文做到尾声时根据当时的状况而写下的。这周的译文偏向视觉方面,具体说就是关于手绘手写风格的视觉元素在产品当中的运用方式的。刚刚做到最后“切莫滥用”的部分,就有朋友在微博上针对我零星发出的预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挺好,那我也就顺便再唠叨两句。

对于类似这种“看多了索然无味,中文字的手绘效果识别度又很低,现在看到这样的新手帮助一律立即关掉”的评论,还有之前所收到的一些朋友包括一些“老师”的反馈,我要说的是叭,我挑来做翻译的英文原文,在我自己看来,多数是针对一些比较完美而理想的标准进行的方法论述或经验总结,然则每个团队每个产品所在的实际情况必然是不同的,作者将这些经验见解分享给我们,就是为了让大家在一个相对“正确”相对“理想”的方向上,根据各种实际因素进行调整而落实到实践中。理论陈述、经验分享、方法归纳,这些东西按照理想了来做是没问题的叭?能否以合适的方式加以吸收并以合适的方式运用在你自己的工作中,那是你们自己的问题好吗,亲?只要有点什么不错的设计思路,一群无脑产品就会立刻拿来一股脑的哪哪都给用上,这不是设计思路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好吗,亲?

就这样叭,不多聊了,还是那句话,我就是一玩家,我做我喜欢的东西,如果这些文章偏巧能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那再好不过,如果不是这样,我也不会觉得有丝毫遗憾的。正文叭。

移动应用的视觉美学 - 谈三款拥有高收入的应用产品 »

“状态不好”这类话,无论自己讲给自己,还是他人讲给你听,其实都会产生一系列极其负面的自我暗示效应。一旦身处这样的效应链当中,想抽身便不那么简单了。

看似没头没脑的开场白,不过似乎在过去的一周里,自己就是纠结于这样的思维当中。终于到了周末,顺便多请了三天的假期,在家休整一下,放下那些会让我“状态不好”的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说自己喜欢说的话。不多说,进入今天的译文。今次偏向视觉方面,送给所有可爱的视觉小动物。

当前,智能手机的占有率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飙升,移动应用市场也在造就着下一代的“科技百万富翁”。苹果的App Store当中的应用数量已经超过68万个,并且正在以平均每天375个的速度继续增长着。

市场的巨大是毋庸置疑的,到处都有很棒的机会。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成功的移动应用是由什么造就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通常包括创新的概念、才华横溢的设计、坚实而高效的开发等等。其中,“视觉美学”这个要素通常可以对应用产品的成功以及品牌的塑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以App Store当中三款拥有高收入的应用为例,来看看他们在视觉设计方面都有哪些独到之处。

为产品赋予人格 - 情感化设计的组成要素及实践案例 »

又一个宁静的周日。周末的娱乐活动无非就是这些,做做博客,看看书,捣鼓点儿小代码,玩玩琴。最近在准备一些软硬件设备(见我的微博)以及素材段子,接下来也许会出些demo;蛮久没像样的折腾这些了。

说正经的,眼下这篇文章是最近为数不多的让我感到多次触动的东西。之前在微博上说了,“全文读下来我有种…五体投地的感觉。如此用心打造的产品怎会不成功?一个个在情感化设计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罗列在一起,看着这些又开始有那种感动的感觉”。我并非希望借助这样的阅读资料让自己立刻掌握相关的技能,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在头脑中留下的那些印象,那些条件反射般的“感觉”。不多说了,进入正文。

Flickr为用户准备了很多有意思的登录欢迎语,这其实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但Flickr的整体设计风格与产品气质也正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细节构成的。也许,只有当这些细节从产品中消失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并开始怀念它们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