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观点

稳固的基石,坚实的支柱 - 关于信息架构设计 »

各位周末愉快先。腹肌与大腿在酸痛。

完完整整的炎热的一周。据说上海要高温40天?不同于严冬,那样的季节里只要裹暖尚可自在游动,周末跑来跑去,那样;盛夏总不能穿的更少,精神也时常易萎靡。或是拳击打上两局便大汗淋漓大口喘气,弱弱的躲在空调风口下面迟迟不肯再戴上拳套。

完美生活,许巍。最近爱这单曲循环。听上去有些茫远。

体会这狂野,体会孤独,体会这欢乐,爱恨离别。我多想看到你,那依旧灿烂的笑容。

近来会想要多花些时间用来读书,不再是一本接一本的村上春树的随笔那样。专业方面,积攒很久的或是几年没有再读过的很想重温一遍的譬如《About Face》。“纯粹享受汲取的快感”,这样。

连续更新了四期AR方面的话题?本周末回到基础,关于信息架构的碎碎念,一篇有些像茶的小文,而不那么像冰咖啡。其实我就是想换换脑子。

更有趣的现实 - ARKit的典型运用领域 »

据说虹桥路红坊园区即将迁移/改建。消息也有些时日了,时不时再过来会见到一些店家/展馆正在搬迁,想必也是不假了。Musee Cafe,俊美的虎斑阿喵正盘踞在门口的大花盆中,略警惕又很温和的看着我。店里播放着Clapton不插电版本的Layla;时至午间,客人渐渐多了起来。

日子就这样时而摧枯拉朽的疲劳,时而不那么真实的突然一切都宁静下来,张力十足,像近来入伏之后的天气,日晒与雨水轮番登场。隐约感到有一些还不坏的事情即将发生。这种感觉在酷热的夏天还是蛮少见的。

是的仍是一篇AR方面的译文。最近有连续做这样几篇,留在不同的时间发布而已。短时间沉浸式的专注在一个特定的点上进行了解和学习,会比较高效。但这件事做起来也有些像是自说自话;仍是希望能够为同样有兴趣关注AR领域的同学带来一些启发,大家共同学习。

之前的两篇文章分别是“更有趣的现实 - 五分钟带你了解AR”以及“ARKit与移动AR的未来”,今天则侧重于讨论新技术在一些典型领域当中有可能的运用方式。

ARKit与移动AR的未来 »

周日午后,虹桥地铁站附近,des Cafe新门店二楼凉快的角落,澳洲黑咖啡。楼下的人们都蛮忙碌的,花臂小哥(妹?)一杯杯做着饮品。一个姑娘正在我正前方玩着超级玛丽,红白机游戏投影在墙上,旁边另一些姑娘讨论着这是什么东西。

忙里偷闲来看朋友,以及他们开咖啡店的样子。有朝一日可以终日在这样的场所工作、写字、读书,便是幸福的样子了。或者干脆自己开一间,有足够资本时?白天给自己放放黑胶,招待客人,夜里开金属场,一众摩托党喝酒打架掰腕子,这样。

店的名字,就叫作Cafe7210好了。如果什么时候你看到有这样一家店,就进来坐坐吧。

然后回过头来说些开咖啡店之前的事,比如AR。昨天的更新是更有趣的现实 - 五分钟带你了解AR,今天再来一发小科普文,聚焦于ARKit与移动AR。

更有趣的现实 - 五分钟带你了解AR »

​炎热的夏季就开始这样崭露头角了?一年又一年,时间的脚步毫不放慢,奈何,除了迫使自己的双脚也不要停歇。

但想想看,每年都会有些新东西来探索和学习的状况还是蛮棒的;新领域,新技术,一些让人浅尝辄止,一些容你深入探寻并看到全新天地;机遇总是越多越好,成事在己,seize the moment恩?

上周汇总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ARKit demo视频,权且作为AR话题的硬着陆。本周开始正式起步,从简明的科普文章开始由浅入深的探索新领域,争取保持每周两篇更新的频率,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跟进啊。当然demo视频仍然会继续保持跟进,用“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这些词来形容当前这个阶段一点都不过分。

下面进入译文,“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R in 5 Minutes”。

我在制作 Sketch 组件库时学到了一些东西 »

日常工作当中,每完成一轮迭代,或多或少都会做一些设计小结,譬如回顾一些典型方案背后的思路、权衡与决策的过程等等,同时也可以作为备忘与学习笔记。

工作是这样,个人项目亦应如此。最近在 Beforweb Store 上架的线框稿风格 Sketch 组件库(WireframeKit for Sketch),从开工到完成,似乎也有将近两个月的样子了,期间零零散散的利用日常工作之外的时间一点点的制作和打磨,回头看来也是一件让自己很有成就感的事。在制作过程中,不止一次想到在完工之后要记录些什么,因为感到真的有在过去的基础上学到了一些新的、重要的东西。

那么现在就来做这件事情。在本文中,我将向各位介绍我在制作 WireframeKit for Sketch 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一些东西,包括制作和维护组件库的意义,组件库的组织方式,色彩、样式及文字风格的定义策略,全局化命名规则的制定,以及相关插件的使用。

自制组件库 WireframeKit for Sketch (iOS) 已上架 »

感谢各位的关注,一直以来念叨的自制 WireframeKit for Sketch (iOS) 终于上架。

说起来其实已上架将近两天,因为信息最初发布于公众号微博。这48小时内,新老朋友们的信任与支持扑面而来。看到一些评价,譬如“终于得到神器啦”、“好东东,终于等到了”、“做交互稿很方便,挺好用的”、“画原型方便好多”、“高质量,良心价”,C感觉备受鼓励,大致可以确认自己做了一次还算不坏的尝试,接下来再接再厉好了。

这次开设了 Beforweb Store 微店,同样是第一次尝试;接下来,订制版《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以及 Beforweb 书签等等也会陆续上架,届时C会在第一时间邀请各位来逛。

下面就对WireframeKit for Sketch (iOS)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获取方式组件清单也会给到。

在非舒适地带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 »

每周博文伊始,要么肆意描述一下身边的环境以及自己的心情状态,要么一时语塞,左顾右盼却不知如何言语;像此刻这样强烈的希望将最近忙于的各项事务全盘托出的状况好像不大常见。

比如?可以用“精心打磨”来形容的WireframeKit For Sketch(线框稿风格Sketch控件库)最近一两天应该可以上架了;Beforweb订制书签的样品也已收到,接下来可以制作一批,用于赠送友人和上架售卖,搭配着《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一起也不坏;博客与公众号自不必说,近来开始帮助教会翻译释经短文的工作也越发成为一件日常事项。

另外,之前虽在朋友圈念叨过“连续摔碎两瓶新买的威士忌”这一离奇事件,却没有提到其中一瓶完整的碎在背包里,并将MacBook Pro彻底泡坏的状况。跟了自己五年的老伙计,本以为能在半年到一年之内寿终正寝,却未料到这结局。维修小哥碎碎念着“酒精虽然挥发的差不多了,主板闻着还挺香的”,也是挺扎心的。因实在不愿在现在这个时间点花费1.5W购买那样一款不伦不类的MBP,便收了一台2015款的二手Air,用起来倒也自在轻松。于是耽搁了一阵子的side project(s)也该继续。

神队友带你了解《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 »

仍会占用一期的时间含蓄的安利着我的译作《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

上期放出了原书序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亚马逊、当当、京东等主流平台都开始陆续上架,很多朋友留言或发来消息告知已购,C在这里真挚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大家喜欢本书。

之前提到过这次邀请了一些业界神队友来写推荐序,这事还是要念叨一下。

这些年,自己时常被很多朋友叫做“大神”一类,心知肚明这是大家捧场,毫无忘乎所以,也不会认真,我从来都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时常感到危机重重的交互设计师;而这次帮忙作序的几位朋友,在我心里是才是真正的“大神”,或是说前辈、师长 - 刚刚开始做交互时,便是读着elya妞、Amy的文章而起步的;老包的译作自然是入门经典;而龚佳毅更是我进入鹅厂之后的直属leader,同时也是战斗在工作一线的交互设计高手。自己的第一本译作能够请到他们来站场,实属我的荣幸。

本期,我将从他们的推荐序当中摘录一部分内容,连同自己的译者序一起放出。一方面再次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一方面也能让更多朋友了解本书的大致内容,并判断是否适合自己购买阅读。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即将上架 »

Mellower Coffee,轻巧的爵士吉他与灵动的钢琴交相辉映,对面砖墙上的灯光忽明忽暗,分明是老化陈旧,却营造出不那么真实的静谧情趣。服务生礼貌而有条不紊的穿梭忙碌着,咖啡机不时作响,所有这些的节奏与韵律让你觉得一切都还不坏。

过去一年间,不时会念叨起自己正在翻译的 Josh Clark 的新作“Designing For Touch” - 回顾起来也是有些恍然 - 几个月的初译与精耕,而后是编辑与补遗,包括邀请业界神队友捧场作序等等,如今这样将样书捧在手里,看着自己的名字与 Josh 并列印在封面,看着那些日复一日纠结不已的词句变成铅字...感觉同样有些不那么真实。

经过与出版社的老师们的反复商讨,这本书的译名最终确定为《触类旁通 - 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其中“触”对应原书名中的“Touch”,即“触屏设备”;“触类旁通”一词整体又凝炼着触屏界面设计当中“相通存异”的原则内涵;而“多终端时代”则体现着从单一设备类型到多平台多情境的时代进化背景。还不坏嗯?

“有问有答”再启动,开始征集问题 »

去年冬天做了一轮“有问有答”交流互动 (Ask Me Anything),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非常开心。

当时共选出23个问题,涉及专业与个人的很多方面,至今仍记得思考与回复时的兴奋与投入,那种像聊天又像与笔友通信的感觉蛮棒的,自己也可以依照话题将平时很多散乱的想法梳理清晰并有所收获。

然后现在又想干这件事了。于是开始征集问题/话题。

不过相比于第一轮,这次在形式上主要有两点不同,请各位知晓:

  1. 问题的征集不再设时限,始终保持开放 (直到或许有一天感觉可以停下这件事)。相应的,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将几周时间全部投入这件事,而是细水长流,随产出随发布。
  2. 部分问答 (取决于问题所关注的领域) 最终有可能以纸质出版物的形式呈现 (只是一种可能性),或仍然仅在博客、公众号发布,或几种渠道同时使用也有可能。具体状况会在第一时间同步信息。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