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C互动 - AMA问题倾情回复 - 第一期

C互动 - AMA问题倾情回复 - 第一期

认真脸。上周五突然发起Ask Me Anything互动活动,两天之间真切感受到了各位朋友的热情,先道声谢了。在目前收到的所有问题当中挑选出了如下17个确定进行回复交流(实际顺序可能有所调整):

  1. 所以说“C7210”究竟是什么鬼名字…(本期)
  2. 小C的第一篇译文是在什么样的心境和场景下完成的?(本期)
  3. 请问对于现在视觉和交互逐渐融合的UX/Product Designer岗位有什么看法?(本期)
  4. 最喜欢的产品是哪一款,为什么?现在有没有很想做的项目?(本期)
  5. 用VR能做到的很极致的事情会是什么呢?
  6. 你为什么对于建构一个完全个人的世界如此着迷,诸如打鼓、VR…
  7. 请问有没有遇到不知道怎么做下去的时候,比如专业性很强的场景,该怎么推进?
  8. 如何提升在交互领域的专业度呢?有什么好的B端产品的设计建议没?
  9. 如果要进BAT的UED团队,我需要掌握哪些核心技能呢?
  10. 我是平面设计师,不太了解交互,想问交互设计师平时的工作是什么,主要用到的软件都是些什么?
  11. 有什么免费好用的素材管理工具呢?最近做设计好累啊,大神神,有啥方法可以瞬间觉得充满了能量。
  12. 越发感觉专注很难,你是如何保持学习的持久性的?能说说你的自律情况吗?
  13. 你觉得你是一个特别的人吗?这个问题是我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我脱口而出的,现在回想起觉得有点不太尊重别人(捂脸)。
  14. 我是一名研三的学生,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明年毕业也会继续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交互设计关注您的博客很久了。看到您在征集问题,自己有一点疑惑,请问您,交互设计也一定要去关注各种设计实势吗,问题的缘由是平时工作量大,回到家中想放松一下,不想去刷各种设计公众号。
  15. 来问问题嘻嘻,想知道你做Beforweb时遇到的最有趣的事情(或者人)是什么?
  16. 请问你有多少只不重样的企鹅公仔?
  17. 请问如何归纳出比较系统的交互设计知识框架?比如以考试为目的。

而对于另外一些有趣的有些过头的问题,譬如“最喜欢的体位”一类,只能说声抱歉无法给予回答了。

因为讲定的第一轮问题收集时间截止至下周二(12月6日)之前,所以还有更多问题也请尽快扔来哦。提问方法详见之前的说明。如果收到更多可以回复的问题,这份列表也会在下一期进行更新。

下面进入第一期内容,包括四组问答。

提问

来自@狎:所以说“C7210”究竟是什么鬼名字…

C回复

“Coda Seven To Ten”。那时还是前端码农,“Coda”同“Coder”,“Seven To Ten”与个人生活有关,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差七分十点”的意思。

提问

来自@跳跳:C的第一篇译文是在什么样的心境和场景下完成的?

C回复

想到三个时间点。

  1. 第一次做译文是在2004年,当时还是学生,在it168做兼职采编,负责到数码卖场采风以及翻译国外新闻。印象里的第一篇是关于某款MP3播放器的消息,体会到了“自己能看懂”和“翻译成让所有人都看懂的文字”这两件事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
  2. 第一次在自己的博客做译文是2009年,那段时间在研究各种开源CMS(内容管理系统)。记得是十一假期里的一天,早上突然不想赖床,满心都想做点什么有用的事,于是起床打开Joomla的官方文档,选了一篇开始翻译。两只喵(当时仍和我在一起的三岁的推推,以及两岁的斑部长)都窝在床上睡着,阳光不错,安静的做事很开心。那个译文博客持续做了两年。
  3. 第一次在现在的博客做译文是2011年秋天,那段时间在工作方面的境遇有些窘困,不想继续在码农的道路上走下去,却还没能正式转回设计方向,心里想要一个可以寄托愿景的地方,于是停掉了其他博客,搭建了Beforweb,聚焦在UX方向,一直到如今。

提问

来自@X丶field:请问对于现在视觉和交互逐渐融合的UX/Product Designer岗位有什么看法?

C回复

好问题,也是我个人以及一些朋友正在亲身面对、体会和见证的所谓“行业趋势”。

首先排除全能型个人以一当十的情况,单就通常意义上的团队协作的形式而言,目前我所能看到的“融合”分为两类:

第一类:交互设计师与视觉设计师在产品层面统一认知,理解并认同商业意义及产品目标,以此为基础,在各施所长、各尽其职的同时,更多的学习、了解彼此职能的目标、焦点和工作方法,互相理解,融会贯通,减少分歧,降低成本,以最大化的合力完成产品设计工作。这种模式下,所谓“UX/产品设计师”是对两种职能的统称。本质上讲,这就是对于我们如今所熟悉的传统团队模式的一种渐进式提升

第二类:团队同样由“交互设计师”与“视觉设计师”这两种传统意义上的独立职能构成,却在实际项目中刻意追求职能融合的理念,刻意模糊领域界线,刻意忽视以产品功能性、实用性及用户研究作为主要关注点的交互设计与以外在美观性、表现力和品牌传达等等作为主要关注点的视觉设计在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上的差异,刻意忽视多数成员因能力与视野有限而难以担当综合性owner角色的现实,以提升团队综合战斗力和产出效率为名义,实则鼓励各自为战或是重此轻彼。对于原本相对成熟的、成员能力相对较强的团队,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或许难见弊端,但理念与方式的畸形最终会体现到产品当中 - 或是只具备功能性而毫无个性与感情色彩,或是徒有其表,在视觉风格与动效运用等方面都能成为设计师个人的优秀案例,却难以成为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辅助用户高效便捷完成目标的优秀产品。在这样的团队中,“协作”只是表象,人人都是名义上的“产品设计师”,但设计决策及团队产出更多是由其中的“核心职能”所定义的(或交互或视觉),而另外一个职能在多数时间扮演着支援或顾问一类的角色

然后再回过头,将“全能型个人以一当十”的情况包含进来。所谓“全能”,从业务、产品层面,到交互、视觉,包括前端或界面开发实现等方面,都要具有正确务实的三观,并实际掌握其中若干领域的方法技能,可以真正做到仅需一人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那些原本需要多人协作、反复沟通才能实现的最为核心的设计决策与产出。

看似个人英雄主义,实则与团队作战毫无矛盾(况且如今多数所谓的“团队”只是空洞的口号而已)。所以连同这种情况一并考虑进来,我个人心目当中最为理想的、最具产出质量和执行效率的“UX/产品设计”团队,应该以若干全能型个人为核心(一线实战核心,而非脱产的leader性质。对于小产品小团队,两名足矣,互为补充与激励;对于综合型团队,对应不同的产品线,各自配备一到两名),制定最为关键的决策,完成最具“定义性”的设计工作,而其他成员依然按照“交互”与“视觉”分为独立的职能团队,共同完成全局产出。

简而言之,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融合”,是指少数一流人才将多方面能力与经验融合于自身,并带领多数具有优秀战斗力的职能独立的交互、视觉设计师共同作战的一种模式

显而易见,在这种模式下,全能型个人在实际工作中势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辛苦,包括面对更大的压力、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和执行最关键的产出、将核心设计决策精准的布局到整个团队当中,等等。但对于这类个人来讲,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设计实现优秀产品进而实现业务目标”这件事本身,所谓困难与压力一类不足挂齿。

近些年,我有幸在不同的团队当中结识过一些这样的设计师,不多,无非二三人,沟通交流起来能让你有真切的感悟和收获。

很好的问题,让我有机会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谢谢。

提问

来自@Nano:最喜欢的产品是哪一款,为什么?现在有没有很想做的项目?

C回复

效率工具类和娱乐类各一款吧。不谈工作。

前者一定是Evernote,远不只是一款“记事本”工具,这些年下来,所有的信息收集、整理,自己的文字,学习与读书笔记等等,都会依靠Evernote以及若干插件(最典型的是浏览器端的剪藏插件)配合完成。

娱乐方面则是网易云音乐,包括移动端和桌面端,可以满足我在所有情境中的音乐需求。所谓“音乐需求”本身就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听音乐本身以及以音乐为载体与更多的人产生情感共鸣等等,而云音乐在这两方面做的都很棒,使用起来简便、直观、自由,而社交方面的表现更不用多说,在很多时候会边听音乐边翻看和参与评论,情感化的体验很饱满,而不像其他一些同类app那样无论在产品和设计上耍再多花招也只是冷冰冰的播放器而已 - 没有触及到人心对于情感内容的需求本质,其他都是空谈。

很想做的项目,自然也是音乐类的。两年多以前,团队曾经探索过相关的小项目,不过很可惜,由于公司对于团队职能的规划(SNG与ISUX),那之后就再没机会接触音乐产品。当时留下了很多思考与探索方向,确实希望能够有机会实现到产品当中,哪怕是个人项目。但音乐类产品所面对的难以跨越的问题就是版权,不依托于掌握着大量内容的大厂,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执鹅致谢,下期见,各位。

评论 (2)
第三个问题正是最近矛盾的一点,解惑啦,立马跑到公众号上赞赏了,不多但是代表一点心意~谢谢分享
多谢支持